天有不测风云,5·12汶川大地震,牵动了中国13亿人的心,大地震发生后,很多企业家捐钱捐物,如果从管理的角度研究,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企业把钱捐了,网民还在骂他们;另外,很多企业捐赠就是简单捐赠,并没有与企业的战略、业务、品牌进行关联。捐赠,如何让我们做得更好?2008年5月16日智囊沙龙就此话题,专家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EMBA的企业家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以下是同心动力企业文化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孙兵先生在智囊沙龙的演讲。
国际跨国公司在企业公民和社会责任这块,有一些系统性和计划性的做法。但是它们到中国来,它们和中国的文化也有一些差异。这也正好反应了这次5·12汶川大地震方面,中国人基本的思想是患难见真情,在中国人的骨子里有这样的基本价值取向。平常可以怎么样,但是我有困难的时候你帮我一下,我会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样的事情政府应该走在第一位,应该辅佐。但是中国人骨子里有这样的思想,中国人还有一个说法是“救急不救穷”。所以这种文化的反差自然会给它们带来一些社会风险,这肯定会产生的。
因为我们很难通过理性的解释平息这么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再加上一连串中国最近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在这个时候有的跨国公司,它及时站出来能够跑在前面,你给自己赚了很多形象分。所以我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的时候,包括这次的捐赠,我认为它不是没有收益的,它绝对会有很大的社会回报行动。所以这个时候我们企业谁行动的早,谁捐赠的多绝对会有好的回报。同时,为什么有的企业行动早,有的企业行动不早呢?更多的是长期是否真正想做这件事情,还是说我临时做一下呢?这对中国企业来讲在这方面的培养不够。
我觉得没有必要对于国民的认识有过多的苛刻,但是我们也不应该过多的埋怨,每个企业捐多少钱是企业自身活动的认识。有的企业注重长远,有的注重短期效益。但是在这件事情上确实考验了一个公司对于中华民族遇到这样的灾难时候,你所反应的行为以及你所产生的影响,你是否想过这样一个行为的负面效果,不光是跨国公司,也包括我们国内的公司。产生这样的情况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有的时候收入高的个人和收入低的个人往往是有反差的,中国捐赠最多的并不是富人,反而是收入在两千到五千的人捐赠比较多,这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所以我们中国在经济发展30多年以后,它逐渐的在增强这种社会责任的意识。不管是表面的还是深层次的,不管多少都应该鼓励。
同时,我觉得应该全面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金融类企业,其社会责任也包括反洗钱,包括绿色信贷这样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