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综述:
本周生猪市场逐步调整,北方生猪行情逐渐改变原来的下降趋势,逐步稳定,并实现反弹,部分地区生猪价格甚至出现“井喷”式的暴涨;生猪价格上涨的趋势,先由东北地区开起,之后河南、山东、河北地区生猪价格出现上涨。整体来看,本周河南、山东、河北及东北的生猪行情相对于前期的低谷价格出现明显好转;而南方生猪行情则未改低迷。
注释:上表仅仅以各省区某一地区的价格为代表,因价格统计时间不同,不代表本周该地生猪最终落脚价位。东北地区生猪价格在上涨到15.4-15.6元/千克后走低,但是落脚价位高于前期低谷价。
生猪市场分析:
本周全国生猪市场在逐渐调整,整体来看,对于北方来说,生猪价格一改前期低迷趋势,逐渐向稳定和上涨的方向靠拢,南方市场则相对低迷,部分地区仍在下降。而这种市场的调整有以下两种表现:生猪出栏体重有大有小、生猪出栏有多有少。在这种调整的背后,隐含的是更多的内容。
一、不同地区的养殖户对生猪行情的变化都有各自的看法,造成了不同地区生猪集中抛售的时间不同,以及抛售的程度不同。
从整体上来看,由于在4月份,北方的屠宰企业就采取相关措施调控生猪出栏体重,而南方的屠宰企业则没有采取响应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五一之前,北方的生猪出栏较多,抛售程度较深。因此五一之后,北方生猪出栏的整体体重大幅下降。这从江西和广东登第的屠宰企业调运北方生猪的体重变化可以看出。与北方生猪出栏体重大幅下降形成对比的是,五一之后,南方生猪出栏体重相对较大,如江苏南通目前正值出栏高峰;浙江衢州部分地区近期才开始大量抛售;近期广东的疫情也造成了中小猪大量上市,甚至出现150千克的生猪找不到买主的现象。
二、生猪收购总量下降,收购在区域间进行调整。
从生猪出栏量上来看,五一之后,特别是到本周大多地区的生猪出栏都不是很多,尤其在北方地区完成集中抛售之后,大猪存栏出现稀少的现象,辽宁义县和山东潍坊地区的生猪收购商分别反映,本周的出栏仅相当于前期的1/3和1/5。从中大猪饲料的销售情况来看,本月初一些信息点反映的中大猪饲料销售下降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猪存栏的下降,目前待售生猪的紧缺。而生猪的出栏量和收购量相等,收购量必然随着出栏的下降而下降。
从生猪的收购方面来看,部分屠宰企业在经过前期的低价备货之后,在本周有缩减生猪收购量的迹象。而其他以鲜货销售为主的屠宰企业的收购情况也不佳,主要原因是各地猪肉价格并没出现明显下降,大都保留在24-26元/千克的价位,甚至更高。在这种价位下,终端消费根本无法提升,生猪的收购量也无法提升。如,安徽和河南的一些屠宰企业反映,近期生猪的收购量也有下降。
生猪收购区域间的调整,收购偏爱“猪多价廉”的地方。由于本周各地生猪出栏的有多有少的表现,而生猪的收购也随之进行区域的调整。主要有以下表现:
1. 部分地区的生猪出栏无法满足大车所需,生猪收购也比较少;原来在该地区进行收购的收购商逐渐向货源比较集中的地区。
2. 区域间的调度缩减。随着本周广东生猪行情的低迷,南北的调运开始困难。近期湖南和湖北部分地区的生猪入粤量明显下降。而东北地区随着生猪价格的走高,其生猪的外调量也在下降,也是本周东北生猪的收购随着其价格的上涨而减少的原因。
仔猪市场分析:
北方仔猪价格小幅反弹。
随着北方生猪行情的好转,仔猪价格立即出现反弹。主要原因如下:行情的好转,打消了养殖户对后市行情的担忧,认为生猪行情不会持续走低。在这种情况下,仔猪的拥有者不愿抛售仔猪,而专业育肥户的潜在需求又是巨大的,在生猪行情稳定,或者出现反弹的情况下,也开始反思补栏。
南方市场受生猪行情持续低迷,疫情的影响,补栏的恐惧仍在。
受广东行情低迷的影响,江西、湖南和湖北登第的市场表现不佳,养殖户担心后市行情继续恶化,观望心态较强。另外,目前广东和江西地区仔猪价格仍保持在全国最高位,也是当地仔猪补栏的不利因素。
生猪行情后市预测:
整体来看,生猪的平均价格将向上涨的方向靠拢。
从东北地区来看,由于南方生猪行情的低迷,东北地区的价格上涨必将导致东北生猪难下受阻,而本地消费又难以启动,因此短期内,东北生猪价格上“8”的难度较大。近期东北地区的生猪价格在达到15.6元/千克时,出现收购下降,价格走低,可能是以上推论的实践。东北地区生猪价格要想上“8”,需要具备的前提是等待南方生猪价格实现反弹,拉大南北生猪价格差距。
河南、山东一线生猪价格正如之前预期,向“8”靠拢,近期河南新、鹤壁和山东潍坊生猪价格达到16元/千克左右,价格将有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河南和山东一线生猪价格上“8”的巨大功劳将取决于上海市场的承受能力。
对于江南生猪市场来说,起市场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本地屠宰市场受北猪南下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广东消费的影响。随着本周北方生猪价格的反弹,对江南生猪价格有很好的支撑作用;而本周广东地区生猪抛售高峰渐过,后市行情看涨希望比较大。因此南方生猪价格也将在下周向上推进。生猪价格超过17元/千克将不是难题。
作者:徐青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