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田林县在开展“八桂先锋行”活动中,涌现出众多的山区致富领路人。他们都是群众选出来的党支书,上任后始终不忘当初的承诺,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带领群众走出了一条适合当地实际的致富之路。他们的事迹被群众广为传播,真情赞扬。这里选取的几个典型,带你走近他们——
盘武帝:“祥林瑶鸡”亮牌子
盘武帝1991年开始担任村干,1994年至今一直担任田林县潞城瑶族乡渭祥村党支书,是百色市一届人大代表。10多年来,盘武帝硬是用他那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敲开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门。
俗话说“靠山吃山”。盘武帝是一个典型的农民,深知土地弥足珍贵。因此,他最先瞄准的是村里丰富的土地资源,把“山”字文章做强做大。1991年至1996年5年间,他在各地村级集体经济快速“缩水”的形势下,先后带领群众种植八角、桐果、油茶、杉木等经济林木,开办面积150亩村级集体八角林场和开办面积600亩杉木林场,为全村父老乡亲准备好了“第一桶金”。
但是,盘武帝明白,没有公路,这“第一桶金”再好也是银。“要致富,先修路”,这话没有假。从1998年开始,他又首先组织群众打通了12公里长的渭祥村村级道路,实现了历代群众的通路梦想。随后,又开通了7.5公里的瑶帮屯、南晚屯两条屯级道路和3.4公里的平浪屯道路建设。至此,渭祥村所有村屯都已经通路。之后他又多方争取资金,将这些村级道路改建成为四级公路。
公路通畅了,视野也随着开阔。2000年开始,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大胆调整产业结构,走可持续农业发展之路。他带领村里60多位群众代表到右江区、田阳县等地考察学习生姜、木薯和蔬菜等种植技术。回来后,引导全村群众种下了1300多亩木薯,仅这一项该村人均增收就达到500多元。手中有了钱,乡亲们买了彩电,起了楼,有4户农户还买了农用车,大家的日子渐渐宽裕起来。
2006年,他到县里参加“阳光工程”培训,了解到土鸡市场空前看好,回来后就开始把发展目光投放在“投资少、见效快”的养鸡业上,走种养结合的产业发展新路子,打造“祥林瑶鸡”品牌。经过三番五次的外出考察,去年1月,他开始行动起来,带领渭俄屯3户农户集资4万元,建起了3个养鸡场,并分两批引进“快大三黄鸡”3000只,科学配方,饲养至4月出售,三个月获利1.2万元。今年,在盘武帝的带动下,渭俄屯共有18户农户集资18万元,合股办规模养殖养鸡场8个,养殖规模从年初的3户2个场3000只到现在的31户14个场存栏鸡16200只。盘武帝还牵头成立养鸡协会,由协会统一引进鸡苗,统一销售,统一防疫,形成“支部+协会”的生产经营模式,从而提高了养殖户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整个祥林村已出栏近22300只肉鸡,仅养鸡一项群众就人均增收400元以上。由于“祥林瑶鸡”土养土长,价廉物美,风味独特,成了目前田林县家喻户晓的肉鸡品牌。
村内鸡鸣声声,村外果木葱茏。如今的渭祥村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正在这里徐徐展开。
李忠:“新村试点”建功勋
乐里镇新建村距县城仅10公里,位于田林县南部,可算是田林县的南大门。村支书李忠在新建村任村干部已有20多个年头。在他的带领下,新建村彻底告别了肩挑马驮和点煤油灯的历史,走上了屯屯通公路,家家有特色产业,人人有种养技术的致富道路。
去年,平旺屯被列为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后,他一方面组织群众狠抓新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方面积极带领群众探索经济发展新模式,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优化蔬菜品种布局,先后探索出“菜—稻—菜”,“稻—稻—菜”,“菜—菜—稻”以及“公司+基地+农户”等一系列多种经营模式,逐步使蔬菜产业成为全村的一项经济支柱产业。目前,新建村仅平旺屯,就年种蔬菜400多亩,年产值达160多万元,成为田林县城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之一。2007年,新建村人均收入达到2741元,排在全县前列,成了田林县名副其实的新农村建设“标兵”。
今年,李忠又带头搞起了室内养鳖项目,全屯有5户人家参与养殖。李忠对该项目充满信心,他说,这个项目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填补田林这一产业的市场空白,更重要的是能进一步拓宽田林群众的养殖渠道,成为农民增收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党员群众们都说:新建村党支部获得“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县先进党支部”、“市、县农村‘三个代表’教育活动先进集体”以及自治区级“文明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应给李支书头功!
(刘宏福 刘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