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是指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生物群落及其环境构成的陆地生态系统,包括天然草原和人工草地。草原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固氮储碳、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草原是发展牧区畜牧业的基础,是牛羊肉、奶、毛、皮张等特色畜牧产品的重要生产供应基地。我国草原大多位于祖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保持草原牧区繁荣稳定,对维护边疆稳定和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
2013年是我国草原保护建设事业不断发展进步的一年,草原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奖机制等强牧惠牧政策深入落实,执法监督全面推进,监测预警能力不断提高,资源保护迈出新步伐,科技教育取得新进步,技术推广达到新水平,草原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为准确掌握2013年全国草原资源与生态状况,促进草原保护建设与合理利用,农业部组织开展了全国草原监测工作,重点对全国草原植被生长状况、生产力、利用状况、灾害状况、生态状况和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进行了监测分析。
本次监测工作由农业部畜牧业司负责,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具体组织、协调和指导,全国畜牧总站承担技术支持与服务工作。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西、重庆、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23个主要草原省(区、市)的草原监测机构承担了地面监测工作。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草原利用状况分析、草原植被长势监测和气象条件分 析等工作。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根据监测分析结果,组织起草了监测报告初稿,并召开专家会进行会商,与农业部遥感应用中心进行了沟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2013年全国草原监测报告。
草原监测结果概要
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突破10.5亿吨 2013年,全国天然草原鲜草总产量105581.21万吨,较上年增加0.59%;折合干草约32542.92万吨,载畜能力约为25579.2万羊单位,均较上年增加0.48%。
工程区草原植被恢复明显 2013年,各重大生态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比非工程区平均高出11个百分点,高度平均高出35.1%,鲜草产量平均高出57.2%,可食鲜草产量平均高出64.3%。其中,退牧还草工程区草原植被盖度较非工程区高出10个百分点,高度、鲜草产量分别高出34.8%、53.5%。 草原利用状况更趋合理 2013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指我国北方和西部分布相对集中的天然草原,也是我国传统的放牧型草原集中分布区,涉及草原面积3.37亿公顷)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6.8%,较上年下降6.2个百分点。全国268个牧区半牧区县(旗、市)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为21.3%,较上年下降13.5个百分点,其中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22.5%,半牧区县平均牲畜超载率为17.5%。 草原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加大 2013年,全国各类草原违法案件发案数量19185起,立案18767起,结案18462起,立案率为97.8%,移送司法机关案件数279件。被查处的草原违法案件共破坏草原15312.1公顷,买卖或者非法流转草原3937.2公顷。与上年相比,草原违法案件发案数上升了533起,立案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
草原火灾防控成效明显 2013年,全国共发生草原火灾90起,受害草原面积35077.3公顷,经济损失759万元,受伤1人,无牲畜损失。与上年相比,火灾次数减少20起,受害草原面积减少92055.7公顷,减少72.4%。
草原鼠虫危害面积有所下降 2013年,全国草原鼠害危害面积为3695.5万公顷,约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9.2%,危害面积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国草原虫害危害面积为1530.6万公顷,占全国草原总面积的3.8%,危害面积较上年减少12%。
草原生态加快恢复 近年来,草原“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全国天然草原产草量、植被盖度、高度持续提高,多年生牧草比例上升,群落结构优化,草原退化、沙化面积缩小,重点天然草原牲畜超载率持续下降,草原生态加快恢复。2013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指某一区域各主要草地类型的植被盖度与其所占面积比重的加权平均值)达54.2%,较上年增加0.4个百分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