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是我国草原畜牧业省份之一,草原辽阔,畜牧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尚待开发的重要地区。养羊业的发展对我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青海省是我国草原畜牧业省份之一,草原辽阔,畜牧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尚待开发的重要地区。养羊业的发展对我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省养羊业由绵羊改良、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绒山羊改良三大部分组成,分为牧区、农区两大区域。青海省的养羊业的发展应采取加强畜牧业经营管理,调整结构、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项目带动养羊业的发展;积极推进养羊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推进科技进步;加强和完善种公羊管理制度和种羊的饲养管理;规范畜产品收购市场,走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之路。
关键题:养羊业;发展;措施。
青海省天然草场面积为3644.9万ha,占全省土地面积的50.46%,可利用草场3161万ha,占天然草场的86.65%。2006年全省存栏草食畜1960.32万头(只、匹),其中,牛存栏424.75万头(牦牛371.65.5万头,黄牛26.19万头),占21.67%;绵羊1492.15万只,占76.12%,山羊201.37万只,占10.27%;马33.78万匹,占1.62%;驴10.1万头,占0.49%;骆驼0.71万峰,占0.04%。存栏猪105.53万头。肉类产量342522t,其中,猪肉90872t,牛肉119681t,羊肉123961t;奶类产量3200089t,其中牛奶301208t。
畜牧业产值5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4.92%,畜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青海省是我国草原畜牧业省份之一,草原辽阔,畜牧业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是尚待开发的重要地区。养羊业的发展对我省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我省畜牧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对提供肉、毛、皮、绒等畜产品,增加农牧民收入有着重要作用。养羊业的兴衰直接影响到我省民族经济的繁荣和广大农牧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是我省西繁东育和牧区自繁自育的生产基地。
1青海省养羊业基本情况
绵羊在各类牲畜总数中占有的数量最多,分布最广。2006年全省绵、山羊存栏1693.52万只,其中绵羊1492.15万只、山羊201.37万只(其中绒山羊65.43万只);绵羊出栏417.01万只,出售绵山羊257.72万只,绵山羊出栏率、商品率分别为26.9%、21.82%;羊毛产量18398t,其中绵羊毛17425t(其中半细毛5008t、细毛羊579t),山羊毛973t;山羊绒产量383526t;羊肉70011t。绵山羊母畜繁殖成活率68.58%,能繁母畜占畜群总数比例47.72%。
我省养羊业由绵羊改良、藏系羊本品种选育、绒山羊改良三大部分组成。经过几十年的改良,现已育成“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柴达木绒山羊”等品种。从目前我省养羊业发展情况看,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超载过牧,草场退化,不论是改良羊,还是土种羊生产性能普遍下降。如“青海高原毛肉兼用细半毛羊”从近几年业务单位对半细毛羊鉴定情况来看,体重、毛长、毛量三项指标而言,成年公羊逐年下降,成年母羊也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公、母羊一级比例也在下降,个别绵改重点区成年母羊所产羔羊白色同质率也在下降。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畜牧业基础建设滞后,良种羊比例小,产出少且产值低,个体平均产毛量1.25kg,总体水平还很低,生产管理、经营管理落后,科技含量低,这就严重制约草原养羊业的发展。
青海省养羊业发展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西繁东育”生产基地,二是养羊资源优势明显,三是技术能力强,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具有省、县、乡三级服务网络。“西繁东育”是我省农村、牧区在草食畜养殖中总结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间优势互补,易地分布饲养,获得良好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形式,特别是羊的育肥效果明显。西繁东育工程实施几年来,已经验证了这项工程是成功的,而且适合我省养羊业发展要求。
2牧区养羊业生产与发展
青海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条件、广阔的草场资源都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特别是养羊业的发展具有潜在的优势。我省养羊业发展绝大部分集中在草原牧区,也是草原畜牧业的优势畜种。因此牧区养羊业的生产与发展要做到调整结构,合理布局,技术上要开展多方位的服务。牧区主要饲养青海藏羊、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柴达木绒山羊,主要生产肉、毛、皮、绒等畜产品。
2.1拓展羊肉生产领域,建立羔羊肉生产基地
我省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养羊剪毛,淘汰吃肉,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养羊业的经济效益。比如一只藏羊年产羊毛在1㎏左右,所获得的收入大致在5元上下,如果把产肉作为基本生产方向,在保证基础母羊有足够数量的前提下,把非后备羔羊全部用于育肥,通过杂交优势利用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把体重提高到40~50㎏上市,其收入会远远高于养到1岁后的剪毛收入,同时有利于优化畜群结构,提高母畜比例,使羊毛总产量也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
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最有效的途径是增加羊肉生产,而最有效的手段是育肥。特别是羔羊肉育肥生产经济明显,发展潜力最大,资源丰富,优势明显。而且,羔羊肉生产可充分利用牧区季节性养羊业的特点,这样可以提高母羊生产性能,减少资源浪费,减轻畜草矛盾,提高牧区养羊业的发展。建立以羔羊肉生产为主,加工龙头企业为中心的产、供、销一体的生产基地。为此建立牧区羔羊肉生产基地,是发展牧区经济的必由之路。
2.2引用良种肉用、超细型毛品种对当地羊进行杂交改良
在非细毛和半细毛羊品种重点保护区内,引进优良的陶赛特、特克塞尔等肉用品种,在不影响毛质的前提理,对当地的半细毛羊及其杂种羊、藏羊进行杂交改良,利用现代畜牧业科技技术,采用以肉为主,毛为副的杂交及经济杂交等方式,其杂种后代作为羔羊肉生产,开发优质、高产、高效羔羊肉系列产品,扩大良种羊比例,提高生产性能,增加出栏率和商品率。
在环湖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牧民群众素质相对较高、物质条件好的地方,以三角城种羊场为中心,引入超细型细毛羊品种,建立生产基地,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生产超细型细毛。主要利用胚胎移植技术,生产优良的超细型细毛羊,其后代母羔作为超细型毛生产基地母羊,公(羯)羔作羔羊育肥,生产优质羔羊肉。
2.3抓住机遇,利用草原优势开发绿色羊肉产品
我省草原畜牧业生产是没有污染,生产的牛羊肉属绿色天然食品。牛羊吃的是虫草,喝的是矿泉水,肉质鲜美,风味独特,深受消费者青睐。为此牧区养羊业要抓住这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加大投入,引进技术和科研开发的力度,抓紧建立绿色食品安全生产体系,走综合开发—生态农业—绿色食品三位一体的发展道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综合运用绿色包装、绿色营销、绿色运输等技术手段,使绿色食品进入和占领国内、国际市场。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大力发展绿色食品深加工。
2.4加强绵羊改良力度,建立品种重点保护区
为了加强绵羊改良工作,巩固改良成果,推进良种羊的稳定发展,选择自然条件相对较好,饲养条件、生产技术水平、草场及基础建设较好、牧民群众素质较高的地区建立“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品种重点保护区。在海晏县哈勒景乡、共和县江西沟乡、乌兰县巴音乡、都兰县巴隆乡、德令哈市戈壁乡,建立品种重点保护区。
建立保护区,一是要有法律保证,对绵羊改良及细毛、半细毛羊品种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进行立法,制定地方法规,明确规定保护区区域、品种改良技术要求以及与之相配套的行政、业务措施,使绵羊改良工作规范化、法制化;二是要有政策保证,实行羊毛优质优价,实现工牧直交,减少中间环节,让牧民得到尽可能多的实惠。建立牧工贸一体化、科工贸一体化,由技术部门协助企业进行羊毛分级生产,现场收购,净毛计价,利润分成。对保护区要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在建设项目投资、新技术应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和安排;三是要有“技术规范”保证,要按一定的技术标准来规范,达不到规范的可以取消,而经过努力达到规范的非保护区也可以列入保护区。
2.5转变思想观念,控制绒山羊数量,提高质量,改变经营模式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我省绒山羊饲养量逐年增加,特别是牧区发展迅速。海西地区绒山羊近几年发展特别快,发展速度超过了绵羊,有的乡只发展绒山羊,限制绵羊发展,这就造成本来比较脆弱的生态环境退化速度加快。因此,山羊饲养量大的地区,要转变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经营方式,应采用舍饲、半舍饲和休牧、半休牧等经营方式,控制山羊数量,提高质量,饲养高产、优质羊绒的山羊品种,选留高产羊,淘汰劣质羊只。
3农区养羊业的生产与发展
青海省农区主要饲养青海高原毛肉半细毛羊、青海毛肉兼用细毛羊、肉羊等,主要生产肉、毛皮等畜产品。随着西部大开发步伐的加快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农区畜牧业发展已提到了重要地位。我省农区畜牧业发展比牧区畜牧业发展快,其主要原因是农区农副产品多,饲料饲草种植和开发空间大,信息和科学技术传播快,农民群众接受能力强。特别是实施西繁东育工程以来,农区养羊业发展迅速,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县、乡、村三级东育体系,自繁自育已成初形。
3.1继续实施“西繁东育”
“西繁东育”是青海省农村、牧区在草食畜饲养中总结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间优势互补,协调组织羊肉生产的一种有效形式。东部农业区不尽是我省西繁东育的育肥基地,而且是牧区西繁的有力支持者,同时成为牛羊育肥的中心。
近几年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实行“西繁东育”完全符合省情特点,继续实施这一工程,将对我省养羊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产生重大影响,并且会带来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明显改善。“西繁东育”是一项长期的发展工程,在近几年发展的基础上,东部农区加快发展步伐,扩大规模,逐步形成产业链。
3.2开展和加强自繁自育,建立和完善育肥体系
在西繁东育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多样的杂交育肥,形成自繁自育体系,以满足整个农业区养羊业发展,全面实现育肥产业基地。利用小尾寒羊多胎性,进行简单经济杂交,开展不同杂交组合,尽可能的多生产杂种羊,并进行多种形式的羔羊育肥,以弥补西繁东育育肥羊不足。鼓励农民以户为单位,连片经营,积极开展自繁自育,扩大农区养羊数量,提高质量。
3.3开展多种多样的杂交育肥
目前,我省生产羔羊肉的杂交繁育体系尚未形成,近几年虽已引入了几个世界著名的肉羊品种,无角陶赛特羊、特克塞尔、萨福克羊、夏洛来羊等,并以这些肉用羊为父本,分别同青海细毛羊、青海半细毛羊、藏系羊、血统混杂的改良羊的母羊进行了杂交试验,但多是二元杂交,交叉使用的三元或多元杂交搞的不多,难以说明在多元杂交情况下的最优组合或最优终端父本。
把产肉作为基本生产方向,在保证基础母羊有足够数量的前提下,把非后备羔羊(羯羔)全部用于育肥,通过杂交优势利用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来生产羔羊肉,并开展羔羊肉系列产品加工,积极探索多元杂交情况下的最佳组合,建立和完善羔羊肉生产、开发体系,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在东部农业区尽快建立和完善羔羊肉生产杂交繁育体系,形成产业化、集约化经营势在必行。
4应采取的措施
4.1加强畜牧业经营管理,调整结构、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转变思想观念,认清形势发展,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养羊业提供必要的物质保证。坚持国家、集体、个人相结合,多方面筹集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牧民拿出一部分钱进行棚圈、围栏、饲草饲养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良种畜,提高经济效益。
建设出效益,经营管理也出效益,在生产条件、牲畜品种相同的情况下,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着畜牧业效益的高低。增产增收,减少损亡都与经营管理紧密相关。建设再好、畜种改良再好,经营管理薄弱,应有的效益就发挥不出来。首先,要在调整结构、增加商品上下功夫。重点是提高母畜比例、出栏率、商品率,这是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核心,特别是养羊业当中尤为重要。其次,针对牧区群众“惜售”、“惜宰”观念,要加强商品、市场意识的宣传引导,把牲畜拥有变为货币拥有,利用夏秋水草丰美的季节优势,肥育羊只,冬季适时屠宰,可以减轻冬春草场载畜压力,防止超载过牧,既有利于加快羊群周转,提高商品率和经济效益,也有利于草场休养生息,遏制退化。良种畜具有较高的生产性能,也需要一定的饲养条件和管理水平。因此,各级财政、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牧民都要适当增加养羊业的事业费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逐步增加对草原建设、饲草饲料种植、畜疫防治、种畜培育和引进等投入。
4.2以项目带动养羊业的发展
以项目建设推动养羊业的深入发展。坚持以项目带发展,加快养羊业发展步伐。近年来全省启动了多个项目,如目前实施的“青海高原毛肉兼用半细毛羊巩固提高”、“肉羊生产技术推广”项目等,通过加强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推广,有力地促进养羊业的发展。
4.3积极推进养羊业产业化进程
要积极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施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畜牧业转变增长方式、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产业化经营的优势在于能够较好地克服一家一户生产经营的盲目性,把千家万户分流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接起来,有利于一、二、三产业融为一体,推动规模经营的发展,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综合经济效益。
4.4加强技术人员培训、推进科技进步
结合我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强畜牧业科技教育和培训,积极开展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实用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提高专业技术人员和农牧民的整体素质,突出抓好畜种改良、饲料配制、集约化饲养等技术推广,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生产服务第一线,改善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对农牧民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以科学饲养、管理、疾病防治、草原建设等方面为重点进行培训,使广大农牧民群众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建立市场机制下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功能和水平。坚持培训、研究、推广相结合,提高广大科技人员业务水平和农牧民群众的科技知识水平。采取多种措施,培训农牧民群众,树立科学养畜观念,提高接受畜种改良新技术的能力。具体抓好多层次的培训,尽快培养一批业务素质好、热爱养羊事业的专业干部队伍和民间技术力量,推广科学养羊技术的发展,积极推广实用配套技术,促进养羊事业的发展。
4.5加强和完善种公羊管理制度和种羊的饲养管理
根据各地对种公羊的管理经验,为养好用好种公羊,应以乡或村为单位集中饲养、统一管理、统一使用种公羊。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建立种羊场,无条件设场的地区,必须建立种公羊群,由专人饲放管理。当乡或村的主管领导具体负责种羊场或种羊群的行政管理工作,业务技术工作由县、乡畜牧兽医部门负责,加强种公羊的选留培育及引进工作,保证种公羊的质量。留足种公羊的草场和饲草饲料地。切实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管理种公羊。
4.6规范畜产品收购市场,走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之路
目前我省畜产品收购无论是羊毛、还是肉的收购都没有按照优质优价的原则收购,畜产品收购市场混乱,不规范,混等收购,压级压价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规范畜产品收购市场,建立和完善畜产品收购市场体系,走优质优价的市场经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