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在钟祥市召开“突破性发展草食畜牧业”现场会,200多位与会代表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该市养牛现场。钟祥市畜牧业发展走在湖北省前列。2007年生猪出栏112.3万头(连续三年排名全省第二),牛出栏3.1万头,羊出栏9.6万只,家禽出栏1230万只,实现畜牧业产值20.7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3%,农民人均从畜牧业中获得纯收入489元,同比增长117元。钟祥市最大的亮点是肉牛产业发展快,2007年实现产值2.7亿元,同比增长92%,占畜牧业产值的11.8%;农民从肉牛养殖中人均增收88.6元。
钟祥养牛“牛”在哪?市委书记田文彪和养牛大户向记者介绍了二字“养牛经”:创新。
思想观念创新:“牛尾巴”一跃为“牛鼻子”
钟祥市牛产业的发展被摆在畜牧业发展乃至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的位置上,有个“后来居上”的调整和转变,原来牛的位置被称作“牛尾巴”,现在一跃上前叫做“牛鼻子”。钟祥市委市政府为什么这么“倾情于牛”“破格提牛”呢?基于三点:一是资源优势,钟祥市面积448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2万亩,山林面积202万亩,境内丘陵、平原、山区的面积为5∶3∶2,有丰富的农作物秸秆和山林草场资源;二是市场优势,生活水平提高,牛肉牛奶的需求每年呈10%递增,而由于机械化推进,农户耕牛饲养量每年呈10%下降;三是龙头优势,钟祥招商引资招进来的新美香公司每年需求肉牛3万头。钟祥市审时度势,作出战略决策,把养牛作为农村经济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钟祥牛”的第一期发展目标是:力争通过2~3年的努力,建成20个年出栏肉牛千头以上的养殖小区,培植200个年出栏百头以上的养牛大户,发展2000个年出栏5头以上的散养农户,实现年出栏肉牛10万头。
发展路径创新:产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道路
钟祥市积极探索现代养牛业发展路径,走出了一条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推进品种改良。2007年,全市共从外地引进良种母牛3000余头,建成肉牛品改站11个,挖掘本地2万头母牛的潜力,运用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繁育肉牛1200余头。优化养殖模式。以郢中街办金牛农庄为代表,建设肉牛养殖小区,引导养殖大户进入小区集中养殖,实行统一规划建设,统一引种供种,统一技术服务,分户饲养,分户管理,分户核算,初步形成了“小区统分式”肉牛养殖模式;以九里乡赛宇牧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由公司提供种牛,农户分散饲养、繁育,公司统一回收小牛和架子牛,集中育肥,统一销售,形成了“公司带动式”肉牛养殖模式。标准化生产,提升产品质量。以养殖大户为基础,组建肉牛养殖合作社,以社员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为主,推进肉牛标准化养殖,在种牛引进、技术推广、产品质量、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严格饲养程序和投入品管理,确保了肉牛产品质量。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导台资企业新美香公司,组建鼎盛源肉牛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兴建肉牛屠宰加工厂,发展订单养殖,年加工肉牛6万头,实现了公司与农户双赢。坚持走生态型、节粮型的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利用秸秆饲料资源,推广“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养殖-过腹还田”和“农作物秸秆-青贮氨化-草食家畜养殖-食用菌”两种循环养殖模式,以农养牧,以牧保农,农牧并举。利用牛粪生产食用菌,农民又实现增收4000余万元,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增长。
政策扶持创新:“以奖代补”激励牛产业发展
钟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肉牛产业奖励、扶持考核结账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对商品肉牛、能繁良种母牛分别给予每头50元和300元的“以奖代补”扶持,对建成达标的肉牛养殖小区和品改站,分别给予5万元和3万元奖励;对肉牛养殖“十强户”分别给予1万元奖励。在优惠政策的激励下,2007年,全市改扩建牛舍196栋5.2万平方米,新增5头以上能繁母牛养殖大户133户、50头以上肉牛养殖大户39户,新建肉牛品改站11个,肉牛存栏达到6.99万头。今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该市政府一次性拿出137.35万元,兑现奖励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各农户发展肉牛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仅3、4两个月,全市就新增肉牛存栏近2万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