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养殖园区的发展,河南省济源市畜牧业完成了在大农业中产业地位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的朝阳产业。2006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8.0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42.9%,欲夺农业半壁江山;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现金收入2023元,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比重达37.2%,三分天下有其一。
从辅业到主业,短短七年时间,济源市畜牧业走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创新之路。
开园区养殖先河
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村民们不得不将庭院养殖发扬光大,但随着养殖专业村、专业户的不断涌现,又使村民的生活环境陷入严重污染之中。而在90年代后期畜牧业经济转入微利经营阶段后,更为棘手的问题接踵而来。被狭小庭院“框死”的“养殖地盘”导致养殖规模难以扩展,效益增长举步维艰。济源市畜牧业面临着历史的抉择。面对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市委、市政府广泛调研,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作出了“畜牧业经济由庭院向园区跨越”的战略决策,首次向庭院养殖方式提出了创造性挑战,把畜牧业经济引入了养殖园区这一历史新阶段。
创建养殖园区是一项史无前例的举措,走的是前所未有的道路。2004年5月,全省“抓园区,带万户,促进农民增收”工作现场会的召开,对养殖园区建设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鞭策。为解决用地问题,2000年市政府出台文件,明确养殖业用地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用地,不视为改变土地用途。各乡镇借政策东风,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几年中共为群众解决养殖用地2万余亩,打开了畜牧业由庭院迈向园区的大门。在资金问题上,市委、市政府连续多年出台扶持政策,对畜牧业投放奖补资金达3000多万元。同时,市乡两级政府还积极协调金融部门为养殖户贷款,仅农村信用社近年来就向养殖业投放贷款6亿多元。此外,又引导开发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重点向畜牧业倾斜,投入额度高达近亿元,拉动社会闲散资金投入5亿多元。为鼓励群众“退村进园”,乡镇政府为群众补贴砖瓦、水泥等建筑物资;村集体为园区修建水、电、路基础设施;畜牧部门给予园区全方位的技术指导服务,举办培训多达500余场次;各级政府帮园区建立了专业合作组织,培养了上千名牧业经纪人。
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了养殖园区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99年起步,济源市畜牧业完成了庭院经济向园区经济,分散饲养向规模饲养的顺利转型。截至2006年底,全市发展养殖小区390个,区内养殖专业户达8910户,园区畜禽饲养量占全市总量的80%以上。得益养殖园区的发展,规模养殖和生产效益比翼齐飞,较庭院时期双双增长了数十倍。规模养殖比重由散养时期的不足5%上升到80%以上,园区年创利润5500万元,户均2万元,较散养时期增长了10倍以上。这些都标志着济源市畜牧业进入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规模化时期。
拓健康养殖新路
插上养殖园区翅膀的济源市畜牧业,不断探索新的课题,追求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构建畜牧业与新农村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第一,创建了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行政推动机制。2003年以来,市政府每年将畜牧业“三化”项目(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责任体系,跟踪问效,专项推进。第二,创建了以奖补扶持为核心的政策激励机制。近年来,市乡两级政府共拿出5000余万元,扶持了数十个畜牧业标准化样板项目。如思礼乡涧南庄村养猪科技园区是与世界五百强企业之一的正大公司联合,采用正大先进的标准化养猪模式和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打造而成的一个高标准养殖园区。第三,创建了以备案准入为核心的项目管理机制。2003年以来,市政府对新建养殖项目实行审批备案准入机制。畜牧部门按照“科学布局、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的要求,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标准和规定,每年抽调30余名技术骨干组成服务团,指导养殖场区按照标准化要求组织生产,打造出一个又一个标准化亮点。第四,创建了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畜产品管理监督保障机制。通过推行“诚信连锁、畜禽标志规范管理、无公害畜产品保护激励”三项制度,实现畜产品生产经营者自我约束、畜产品质量的有效追溯,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优质畜产品畅通入市。目前济源市有38个养殖场区登上无公害品牌榜。第五,创建了基层“动物防疫新秩序”机制。各级政府严格落实动物防疫责任制,市财政每年列支100万元,乡财政列支5万元~10万元为动物防疫工作提供经费保障,解决了“有钱办事”问题;对全市113名专职防疫员给予每人每月600元岗位补贴,解决了“有人干事”问题;积极推进动物防疫新秩序,目前,全市逐渐建立起“以公益服务为主、市场化服务为辅,以养殖户自主免疫为主、政府救济免疫为辅”的防疫新机制,实现了动物防疫工作由政府包办向群防群控转变,为畜牧业健康发展营造了一个安全的避风港湾。
绘现代畜牧业宏图
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铿锵步伐,济源市畜牧业描绘出了宏伟的现代化蓝图: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要达到1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50%以上,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达到2500元。“十一五”期间,投资3000万元建设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投资1200万元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中心,投资800万元建设基层动物检疫站,投资150万元建设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场。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责任制体系,健全市、乡、村、区(户)动物防疫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