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100-2003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种鹅场生产技术规范化的原则,包括种鹅质量要求、选种技术、繁殖技术、种鹅饲养管理技术、孵化技术、卫生防疫等。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规模化种鹅场的生产和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095-1996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NY/T 388-1999 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 NY/T 5027-2001 无公害食品 畜禽饮用水水质 NY/T 5037-2001 无公害食品 肉鸡饲养饲料使用准则 DB45/T 42-2002 合浦鹅 3种鹅质量要求 种鹅必须来自健康鹅群,生长发育良好,各项生产性能指标符合本品种要求。 4选种技术 4.1制定选种选配方案 明确选种目标,根据不同品种、不同性状,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法;并根据不同的品种特点和配套系的选育目标,制定全场种鹅选种选配方案。 4.2核心群的要求 核心群应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特性。肉用型种鹅的母系着重其繁殖性能,父系以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胴体品质为主。要求核心群的个体其主要经济性状的表型值,应超过该性状的群体表型均值以上。 4.3年龄阶段的划分 1~4周龄为雏鹅阶段,5~8周龄为生长鹅阶段,第9周龄至初产前为后备期。 4.4选种的时间和内容 4.4.1雏鹅的选择 出壳时间正常,精神、身体状况良好,脐部愈合得好,体重、外貌符合品种特征的健康雏鹅。 4.4.2四周龄的选择 主要根据本品种的生长速度,选择高于群体平均体重以上的留种。 4.4.3八周龄的选择 根据生长发育、体尺、体重、体形外貌等性状进行选择,选留作种鹅的各项指标应在群体平均数以上。 4.4.4 24周龄的选择 按个体的生长发育、体质及外貌进行选择。公鹅:轩昂挺立,姿态雄伟,鸣声宏亮,壮而不肥,阴茎发育正常,外观上第二性征明显,配种动作有力的个体。母鹅:生长速度快、换羽早而快、趾骨连合距离较宽、羽毛紧贴而光泽,腿脚有力,头面清秀灵活,体躯前窄浅后宽深的个体。 4.4.5种鹅利用年限及鹅群年龄比例 种鹅利用年限3~4年,年更新率20~30%;种群中,1岁龄占30%,2岁龄占25~30%,3岁龄占20~25%,4岁龄占15~20%。 4.5测定内容 4.5.1繁殖性能 包括开产日龄、开产体重、产蛋数、蛋重、受精率等。 4.5.2生长发育性能测定 8周龄重、10周龄重和8周龄、10周龄增重耗料比。 4.5.3外貌评定 包括品种特征、整体发育、体型结构、第二性征。 4.5.4屠宰测定 包括半净膛重、全净膛重、胸腿肌率。 4.6 档案记录 对种鹅群繁殖性能、生产性能等及时记录,对实施人工授精的场进行后裔生长性能测定记录,建立档案。 5繁殖技术 5.1 配种技术 5.1.1 种鹅场设置荫棚、运动场、产蛋间、水面活动空间,每500羽母鹅规模分别配置荫棚100米2、运动场200米2、产蛋间8米2和水面活动空间2000米2。 5.1.2 采用自然交配方式,公母配比:大型鹅种1:4~5,中型鹅1:5~6,小型鹅1:6~7。白天公母合群交配,晚上应将公、母鹅分别隔离,让公母鹅同屋不同栏,可大大提高受精率。 5.1.3采用人工授精,1只公鹅精液可供10~15只母鹅输精。一般情况下,公鹅1~3天采精1次,母鹅每5~6天输精1次。 5.2公鹅检查 每月对公鹅进行一次健康检查,淘汰患大肠杆菌病等疫病的鹅,并对公鹅的精液品质进行检查。 6饲养管理技术 6.1日粮营养水平 不同阶段种鹅日粮营养水平(见表1)。
项 目 |
生长发育期 |
后 备 期 |
产 蛋 期 |
1~4周龄 |
5~8周龄 |
8周龄 |
代谢能(MJ/kg) |
12 |
12.2 |
12.5 |
11.5 |
11.5 |
粗蛋白(%) |
20 |
16 |
15 |
13.5 |
15 |
钙(%) |
1 |
0.65 |
0.65 |
0.65 |
1.6 |
有效磷(%) |
0.3 |
0.3 |
0.3 |
0.3 |
0.33 |
赖氨酸(%) |
0.85 |
0.6 |
0.55 |
0.55 |
0.6 |
蛋氨酸+胱氨酸(%) |
0.6 |
0.5 |
0.45 |
0.5 |
0.5 |
食 盐(%) |
0.25 |
0.3 |
0.3 |
0.3 |
0.3 |
表1不同阶段种鹅日粮营养水平 6.2育雏及生长鹅饲养技术 6.2.1育雏技术 6.2.1.1育雏舍及用具的消毒 6.2.1.1.1经常清洗育雏舍地面,雏鹅转栏后,用2%NaOH溶液喷洒,干燥后再用水冲洗,并用消毒剂喷洒,熏蒸后三天方可进雏。 6.2.1.1.2网床及用具设备要及时清洗,用消毒剂浸泡、喷洒。 6.2.1.1.3垫料要及时清换,保持垫料的清洁干燥。 6.2.1.2育雏方式 以地面平养和网上平养为主。 6.2.1.3饮水与开食 雏鹅在出壳24小时内,应该提供饮水与开食。首先用添加含有适量维生素和矿物质微量元素、电解质或高锰酸钾的温开水让雏鹅"潮口",任其自由饮水2个小时,然后让雏鹅开食。 6.2.1.4保温与脱温 育雏舍在进雏前24小时开始加温,具体保温温度参考表2。 温度要均恒,防止雏鹅扎堆或出汗。15~20日龄时,雏鹅可脱温放牧(根据气候情况灵活掌握)。 6.2.1.5适宜湿度 室内相对湿度参见表2。 表2雏鹅适宜的育雏温度和相对湿度
项 目 |
1~3日 |
3~10日 |
11~15日 |
16~20日 |
温 度(℃) |
31~29 |
29~26 |
26~24 |
24~20 |
相对湿度(%) |
60~65 |
60~65 |
60~70 |
60~70 |
6.2.1.6通风换气 注意调节保温与通风换气,以无NH3、H2S气味为宜,防止贼风入舍。 6.2.1.7适宜密度 雏鹅宜分小群饲养,每小群养20只左右,不同日龄的饲养密度参见表3。 表3育雏不同日龄雏鹅的饲养密度 单位:只/平方米
项 目 |
1~7日 |
8~14日 |
15~21日 |
网上平养 |
17~20 |
13~16 |
8~12 |
地面平养 |
15~18 |
10~14 |
7~10 |
6.2.1.8正确光照 育雏期第一天可采用24小时光照,以后每两天减少1小时,至3~4周龄可采用自然光照。 6.2.1.9放牧 气候温暖的晴天,7~10日龄可开始试牧、试水,寒冷天气需延迟到15日龄后,择晴天进行。野外放雏,宜待露水干后进行。 6.2.2生长鹅饲养技术 6.2.2.1 放牧和补饲 在天气晴朗时要多放牧,白天补料2~3次,晚上补饲1~2次;也可采用自由采食方式饲喂。天气恶劣时不宜放牧,避免鹅群曝晒、雨淋。 不要到施用农药、化肥的地方和工业排污处以及疫区放牧。 6.2.2.2清洁卫生及防鼠、兽害 及时清洁鹅舍,定时清洗、消毒食槽、水盆等用具,定期更换垫草。搞好防鼠、防兽害的设施。 6.2.2.3及时转群、出栏 8周龄左右,选留合格种鹅转入后备鹅群,继续培育。 6.3后备种鹅的饲养管理 6.3.1前期调教合群,补饲稳长 6.3.1.1以9~16周龄为前期,晚熟品种稍长。 6.3.1.2把非来自一个鹅群的后备种鹅通过调教使其合群。 6.3.1.3除放牧外适当补饲一些精料,保证其迅速生长发育需要和第一次换羽的完成。 6.3.2中期公母分群,限制饲养 6.3.2.1以16~23周龄为中期,公、母种鹅应该分开饲养,母鹅每群以300~500羽为宜。 6.3.2.2实行限制饲养,主要以放牧来维持种鹅的营养需要,每天最多补给由谷物、麦麸等组成的混合饲料50~100g/羽,维持种鹅体重,避免后备母鹅过早产蛋。 6.3.3后期加料促产 6.3.3.1以24周龄至开产为后期,逐步增加精料,补饲要定时,饲料要多样搭配,营养全面。 6.3.3.2适量放牧,防止种鹅过肥。 6.4产蛋期饲养管理 6.4.1日粮供应 产蛋期的种鹅,每天采用定时饲喂的方法,每只喂精料200~300g/天,日喂3次,在产蛋高峰及后期,每晚加喂1~2次。 6.4.2放牧 鹅在产蛋期间应有一定放牧时间或刈割适量青饲料饲喂鹅群,宜近牧,1~2次/天,每次2小时左右,避免急赶、惊吓,防止损害种鹅。 6.4.3日常饲养管理 6.4.3.1 种鹅生产季节最适宜温度为8~25℃。 6.4.3.2舍饲密度为1.5~2羽/m2,鹅舍通风换气良好,及时清除粪便。 6.4.3.3有足够的食槽、饮水器,使种鹅正常采食和饮水。 6.4.3.4训练母鹅在窝内产蛋并及时收集种蛋,防止母鹅踩坏种蛋。 6.4.3.5注意舍内外卫生,及时清洁、消毒,以防止病害。 6.4.3.6防止环境忽变,减少应激,且密切注意鹅群的健康状况,在患病、接种疫苗、转群时,应酌情增加饲料或临时恢复自由采食,增喂抗应激的Vc和VE等。 6.4.3.7日常记录:记录产蛋量、蛋重、体重、饲料消耗量、发病情况、死亡情况、剖检记录、用药记录、计算产蛋率。 6.5休产期饲养管理 6.5.1日粮供应 休产期的种鹅,采用以放牧为主,每天补料1~2次,日喂量150g/羽左右,降低日粮的营养水平,维持适当的体重,产蛋前1个月,日粮供应要恢复到产蛋期水平。 6.5.2限饲及换羽 日粮以粗料为主。喂料次数逐渐减少到每天1次或隔天1次,适当延长喂料的时间间隔,且保证鹅群有充足的饮水。经12~15天,鹅体消瘦,至翼羽和主翼羽出现干枯现象,则可恢复喂料,待体重逐渐回升,大约放牧饲养1个月之后,就可进行人工拔羽。拔羽需在温暖的晴天进行,拔羽后禁水休息3~5天。 6.6种公鹅饲养管理 6.6.1采用人工授精的种鹅场,公、母鹅要分开饲养。 6.6.2,公鹅应比母鹅早拔20~30天。 6.6.3公鹅应比母鹅提前15天左右进入产蛋期前的恢复性饲养阶段,公鹅日粮最好饲喂粗蛋白16~18%,代谢能11.3千焦/千克的全价饲料。维生素A.D.E对公鹅的性功能特别重要,要注意添加。 7孵化技术 7.1种蛋质量要求 7.1.1蛋壳清洁,无裂、皱纹,厚度适中。 7.1.2蛋形呈卵圆形,蛋黄完整、不粘壳,气室小。 7.2种蛋收集及消毒 及时收集种蛋,避免被母鹅踩破或被污染,种蛋收集后立即按每立方米容积用高锰酸钾15克加30毫升福尔马林进行熏蒸消毒20分钟。 7.3孵化管理 7.3.1种蛋的保存和放置 在环境温度14~18℃时,保存时间在6天内,种蛋水平放置。 7.3.2温度 室温20 ~25℃时 ,1~6天为 38.2~37.7℃,7~16天为37.8℃~37.4℃,17~27天37.3~36.8℃,28天至出壳为36.5~37.5℃。在出壳后期温度可升至37.5℃。 7.3.3湿度 1~10天为60~65%,11~28天为52~58%,28天至出壳为65~75%。发现湿度不够时,可采取增加水盆或加入热水或喷雾等措施弥补。 7.3.4翻蛋 6~8次/天,翻蛋角度为110~180度。 7.3.5凉蛋 孵至16天后必须凉蛋,每天2~4次 。凉蛋时间前短后长,可用眼皮测温,一般新蛋凉10~20分钟左右,老蛋凉30分钟~1小时,在蛋温降至30~32℃时(眼皮测试有温热感),即放回机内继续孵化。 7.3.6喷水 一般21胚龄至出壳前,应予喷水,2~3次/日。气温高时可喷冷开水,气温低时用35~40℃的温水喷洒,喷至蛋面湿透,有水珠滴下,待凉干后继续孵化。喷水常结合凉蛋进行。 7.3.7照蛋 头照7日,特征:起珠;二照15日,特征:合拢;20~23天左右上摊,上摊前进行第三次照蛋,检去死胚蛋、臭蛋,上摊后要注意边蛋和心蛋每天得到合理的调整。 8卫生防疫 8.1基本方针 种鹅场应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防止传染病病原进入鹅场。 8.2消毒和卫生管理制度 8.2.1每天清扫棚舍,每周对鹅场棚舍内外进行全面的清扫和消毒,及时更换垫料,保持棚舍的清洁卫生和通风干燥。 8.2.2每日清洗饲喂用具并定期消毒。 8.2.3平整场地,防止积水滋生蚊、蝇,预防鼠害、兽害、鸟害。 8.2.4种鹅场所有入口处应加锁并设有"谢绝参观"标志。鹅场门口设消毒池和消毒间,进出车辆经过消毒池,所有进场人员要脚踏消毒池,消毒池选用2%-5%漂白(剂)粉液或2%-4%氢氧化钠溶液,消毒液定期更换。进场车辆建议用表面活性消毒液进行喷雾,进场人员经过紫外线照射的消毒间。生产人员要更衣换鞋,外来人员不得随便进出生产区,特定情况下,参观人员在淋浴和消毒后穿戴保护服才可进入。 8.2.5种蛋、孵化箱、蛋托应定期消毒,防止孵坊源性传染病危害雏鹅。 8.2.6消毒药要轮换使用。做到定时、定程序、定消毒药品和剂量。 8.2.7新进后备种鹅须在无特定病源区选购,回场后隔离观察两周,经过兽医检疫和常规免疫,确定无特定疫病方可混群。 8.2.8粪便须运送到距鹅舍百米以外地方,堆积发酵,杀灭病原菌。 8.3每年休产期进行驱虫,特别是驱绦虫。 8.4严禁与其他畜禽混养。 8.5免疫程序 8.5.1根据不同地区、场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鹅品种制订适合的免疫程序,主要防制小鹅瘟、鸭瘟、禽流感、副粘病毒病、病毒性肠炎、大肠杆菌、禽霍乱等疫病。 8.5.2种鹅的推荐免疫程序 1~15日龄 用小鹅瘟、禽流感、副粘病毒、病毒性肠炎等高免血清进行1~2次免疫 21日龄 用禽流感、副粘病毒病、鸭瘟及病毒性肠炎灭活油乳苗进行免疫 28日龄 禽霍乱免疫 3月龄 种鹅应再作一次禽流感免疫 种鹅在产蛋前15天至1个月 用小鹅瘟、鸭瘟、副粘病毒病、禽流感、病毒性肠炎、禽霍乱、大肠杆菌病等疫病的灭活油乳苗进行免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