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白河岸边,有一个小小的村庄,近年来,由于一项产业的发展,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这个村庄就是宛城区溧河乡十里铺村西洼自然村,而使西洼成名的产业就是奶牛养殖,在这个仅有1100人的小村,奶牛常年存栏就达到了3000头,村民因为养奶牛走上了小康路。 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村奶牛养殖业发展如此红火?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近日走进了西洼村,探寻这个奶牛养殖专业村的发展奥秘。李恒三是十里铺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告诉记者,西洼是白河冲积而成的一片洼地,这里水草丰美,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天然牧场,西洼人很早就有养奶牛的传统。随着南阳市城市框架的拉大,西洼的区位优势越来越明显,具备了围绕城市发展产业的有利条件,村支部就引导群众扩大养殖规模,李恒三也带头养起了奶牛。随着养殖量的增大,群众的收入也逐步提高,西洼的名气越来越大,村支书李恒三也成为名人,2005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还被评为“南阳市十大新闻人物”,他成了一位名副其实的致富领头雁。
如果说支部的引导为群众找到了致富路子,那么一种新的工作机制为群众致富插上了“翅膀”,这种新的工作机制就是近年来在宛城区全面铺开的“双加”模式——支部加协会加党群信用联合体。随着市场需求量的增大,为扩大养殖规模提供了市场空间,而养殖规模的扩大也有许多制约因素,最主要的就是技术和资金。为解决这些难题,宛城区结合自身实际,创新思维,提出了“双加”模式这一新的工作机制,而西洼村也是最早得益于这一机制的村之一。该村在2004年初由支部牵头成立了奶牛养殖协会,村支书李恒三担任了会长,2004年8月份,由李恒三联合5个养牛专业户成立了第一个党群信用联合体,联合体的授信额度达到了20万元。在村支部的带领下,西洼村现有党群信用联合体22个,支部的政治优势、协会的市场优势、联合体的资金优势,通过“双加”模式得到了完美结合,为西洼村奶牛养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临近中午,记者看到一头头奶牛排列齐整地走进了一个小院,怀着好奇心,记者跟了过去,原来这里是一座挤奶站,14头奶牛一字排开,挤奶器把牛奶挤出后,通过管道送入冷藏罐,再由专车运走。记者发现,从奶牛进站到出站,总共用了10分钟时间。挤奶站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挤奶分早、中、晚三次,养牛户把牛赶进来,挤完再牵走,节约了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目前,该村共建有3个挤奶站,投资120万元。在挤奶站门口,记者看到了三色鸽乳业的拉奶专用车,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近30吨的鲜奶就是用这些车拉走的。正是有了大型加工企业的加盟,西洼村的奶牛养殖业才有了强大的推动力。
支部是龙头,“双加”模式是两翼,加上大型加工企业的助推,西洼村的奶牛养殖何愁不发展?
西洼人牵着奶牛走上了小康路。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纵4横8条道路全部硬化,两条主干道还安装了路灯,村里还筹资30万元建了游园,购买了锣鼓、旱船、花轿、健身器材,村民们经常在一起蹦蹦跳跳,心情特别好。就连奶牛现在也住上了单元房——标准化的养殖小区,沼气池的修建不仅清洁了环境,还解决了村民烧水、照明的能源问题,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西洼的现在很美,西洼的明天一定更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