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富顺县目前惟一的农民“全国劳模”,在他的带领下,生他养他的山村实现了“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丽图景,人们亲切地称他为“牧羊村官”。 “在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只是一个牧羊人,我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党和人民却给了我如此多的荣誉……” ———申吉荣 申吉荣,富顺县兜山镇宝峰村九组人,先后荣获“富顺县十大种养业大户”、“盐都十大优秀青年”、“四川省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五一劳动节前夕,记者专程采访了他。 山间跑大的淘金仔 1968年,住在山坳里的申家迎来了第四个孩子,做船员的父亲为他取名为吉荣。家里虽然很穷,但在吉荣7岁那年,父母还是送他到了5公里外的村小念书。闲暇时,吉荣还会去小河边放牛,那是他留下童年记忆最多的地方。 13岁时,吉荣升上了初中,也成了宝峰村九组同龄人里惟一上中学的孩子。因为学校远,每天天不见亮吉荣就必须提上中午的饭菜、背起书包、打着赤脚行走在黑漆漆的山间小路上。3年后,吉荣初中毕业了,因为家里供不起,他结束了学习生活。 “我是在山间跑大的孩子。”申吉荣回忆说,山里的一棵草、一只虫、一滴水都是他童年时代的“玩具”,从那时起,他就深爱着这片土地。他指着额头上的一块疤说,这是在河边放牛时被磕伤的———那时,他做梦都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拥有成群成群的牛羊。 初中毕业后的一天,申吉荣听邻村的人说要去淘沙金,瘦瘦小小的他按捺不住了,征得家里人的同意,便随着邻村的一帮成年人“闯世界”去了。那年,他16岁,第一次离开家。 大伙来到内江,在沱江边开始打工挣钱。淘沙金十分辛苦,而且淘沙的“船子”不多,要几个人合用一个。申吉荣虽人小力单,却也十分勤快,20多天后,第一笔收入到手了,有180元钱。懂事的他立即买来好多吃的,感谢平时颇为照顾他的工友大哥们。 除此之外,余下的100余元钱,他开始认真盘算起来。“要挣更多的钱,就要自己有一个‘船子’。”打定主意,申吉荣“大手笔”地花了100元请师傅做了一个。 接下来的2年里,申吉荣每天从事着这个辛苦而简单的劳动,生活也平凡而快乐着,“那是我第一次踏入社会,我很感谢照顾我的师兄们。” 吃苦好学的小青年 18岁那年,一心想看更大的世界的申吉荣,收拾了几件衣服,打起背包从江边淘沙金的地方出发,只身到了成都火车站,看到有趟到新疆的车,他想都没想就花了150多元买票上车。自己具体要去哪里,不知道;去干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车上,没有座位,申吉荣就挤在盥洗间里。70多个小时后,火车到达终点站乌鲁木齐,下车后,申吉荣揣着仅有的18元钱,望着这片极度陌生的土地,看着身边来来往往的人,听他们讲着自己听不明白话,他茫然了,在路边呆呆地蹲了2个多小时。 “你朝哪里走?”一个四川口音的男子走过来问他。男子是资中人,姓钟,在新疆伊犁地区养羊,他问申吉荣愿不愿意去帮他放羊。“愿意愿意,当然愿意!”申吉荣连声答应,庆幸自己终于有了落脚的地方。 随后,申吉荣来到了草原。钟老板告诉他,羊群采取半关半放的饲养方式,一人要负责放130只羊,包吃包住,一年2000元的工资。 起初,毫无经验的申吉荣每天围着羊群在草原上跑来跑去,累得不行。渐渐地,细心观察的他发现,只要带好了头羊,羊群就会听话。不仅如此,他还掌握了羊群的3种队形:一路队形、一条鞭队形和满天星队形;知道了羊每天饮水叫做饮羊,每天每只羊需要盐10到15克,每隔3天就将盐放在木槽中,让羊舐食。 好学上进的申吉荣得到了钟老板的一再肯定,每次给病羊治病时,总让他做助手,让他好好看、好好学。闲暇时,申吉荣还会翻看一些关于养羊的书。一年后,本来毫无基础的他不仅成了放羊好手,还掌握了许多羊病的治疗和预防方法。 艰辛创业的牧羊人 到新疆的第二年,积攒了900元钱的申吉荣打算一边帮钟老板放羊,一边自己发展养羊业。 资金不足,他让家里在信用社贷款,通过多方努力,家里给他寄了3000元钱;还差一点,好心的钟老板又预支了一年的工资给他。拿着6000元钱,20岁的申吉荣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首先买了2间破旧的房子做为羊圈,然后花2000元买了16只种羊,开始牧养。刚喂了1个月,16只羊中有10只发生腹泻。他仔细观察,先用大蒜酊灌服治疗,羊病有所减轻,但未完全好转。他又用盐酸、药用炭加水给每只羊灌服。第二天,病羊痊愈。在他的精心牧养下,母羊陆续产仔。当年底,申吉荣存栏绵羊、山羊50多只,获羊毛收入1500多元。 在自己养羊的同时,他还尽可能地多挣工钱,拼命地帮人干活。放羊最多的时候,他一人达到了700多只,是别人两三倍的工作量。入冬后,他仍然坚持每天工作20个小时。在羊羔分娩时,守在羊圈边的他为了不打瞌睡,总是不正经八百地落座。“那时,熬两三个通宵是常有的事,真是连走路的时候都想睡觉啊。”回想起来,申吉荣感慨万分地说,虽然十分辛苦,可他却从来没有退缩过。 因为每天都和羊打交道,性格内向的他很少与人交往,身边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埋头苦干的“土专家”。 接下来的几年里,申吉荣用滚雪球的方式牧羊。到1993年底,他存栏羊的数量达到了350多只,出栏羊80多只,获收入2万多元,此外还获得羊毛收入1万多元。在此期间,他买来各种养羊书籍进行学习、钻研,并理论联系实际地探索羊群饲牧的规律和各种疾病的防治方法。 思念家乡的“羊”专家 1994年,申吉荣在新疆的发展又有了新的突破。 那年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76团畜牧公司专程找到他,聘请他做技术员。考虑到自家的羊群可以由妻子看管,申吉荣接受了这份年薪1.2万元的工作。“这可以算做我在新疆打的第二份工,和之前2000元一年负责放羊已经是天壤之别。”申吉荣回忆,他所负责技术指导的畜牧队,共有3万来只牛羊和6000余匹马。虽然那时他已经是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可面对如此众多的牲畜还是第一次。 “我实施预防为主的方针,效果还不错。”申吉荣根据羊群流行病,在春季和秋季进行重点预防注射,同时实行每季度驱虫,将近4万只牲畜管理得井井有条。他坚持埋头苦干的精神,常常是早上揣上2个馒头就到羊群中去检查了。在零下20多度的冬季,他啃着干壳的馒头在雪地里睡着过,也由此患上了风湿病。 “我不后悔,我做技术员的2年让我技术上更加成熟了。”申吉荣在认真钻研技术的同时,自家的羊群也在发展壮大。至1996年,他存栏羊400余只,出栏羊100多只,年收入近4万元,获羊毛收入1.5万元左右。这是他到新疆的第8个年头了,理论和实践使他学到一身的养羊技术,并有了一笔积蓄。 1996年底,28岁的申吉荣打算回乡发展,他拉着妻子的手说:“我们村地广人稀,野草茂密,是得天独厚的天然牧场;而且乡亲们还很穷,该把所学的技术带回家乡,带领他们共同致富,我们回去吧。”12月中旬,他告别生活了8年的新疆草原,带上靠自己努力挣到的18万元,回到了家乡。 共同致富的领路人 申吉荣的家乡———富顺县兜山镇宝峰村九组,坐落于海拔高度597.6米的富顺县最高峰天山坡。全组27户142人,方圆5公里,林木参天、野草遍野。 回到故乡后,他说干就干,于1997年春投资6000余元,在市场上购买了55只黑山羊进行试养。5个月后,成活了53只羊,除留8只大母羊做种羊外,其余45只肉羊全部出售,获收入8500元。到2002年,申吉荣共存栏黑山羊400余只,出栏羊260只,共获收入4万余元。 通过实践,他认识到养羊业完全可以在本地上规模,做大做强。由此,他想到了“山村要发展,首先要解决道路和电力的问题”。 为安电,他不仅私人掏了近3000元钱,还无数次地找到村、镇和县里的相关部门说情况、办手续。手续批下来后,他又和大家一起抬电杆、搞施工。“那时,我们经常都是顶着月亮干活,大家都特别卖力。” 电通了,路还得通。已任村民小组组长的申吉荣又带领着大伙,花了1年多的时间,一块石、一挑土地修通、拓宽了近4公里的山路。 2003年的春天,通往山外的公路通了,申吉荣也成为了村民心中的“领头羊”。 就在那一年,在兜山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申吉荣投资5万多元增修了占地3亩的羊舍,承包了100多亩土地,种下了黑麦草、菊苣草、紫花苜蓿、墨西哥玉米草等优质草类。当年,申吉荣放养羊数量达到了1000余只,还在本组高薪聘请了几名村民牧羊,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特点的养殖业增收之路,天山坡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2004年,为带动乡亲们共同发展养羊业,申吉荣举办养羊培训班、散发技术资料、上门为养羊户作具体指导,还帮助养羊户代理贷款。起初,有些农户担心亏损,不愿意养羊。他便对他们实行订单喂养,还实行三包(即包治病、羊死了包赔偿和包销售),使大伙对养羊吃下定心丸。“很辛苦,但很值得。”本组27户人家,每家都养有牛羊,全年仅养羊一项,人均纯收入就净增2000元左右。 不负重托的村主任 “我要把养羊业做大做强,不但自己致富,还要带动全组村民致富奔小康,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这是申吉荣向村党支部递交的入党申请书中的一段话。 2005年1月9日,申吉荣当选为宝峰村村主任,他许下诺言:“一定不负重托,把宝峰村建成种羊基地,实现全村增收的目标。” 几载寒暑,申吉荣已在宝峰村九组建起了“天山牧场”,建有羊舍3幢、蓄水池2个、青蓄饲料池6个、食盐库1个、药品库1个。在此基础上,他又于去年投资80万元,建起了“黑山羊原种场”。他租赁了全组130亩耕地和800亩林地,进行黑山羊原种场基地建设。2005年,种羊场喂养种羊2000多只,产羔羊6000只以上,实现产值收入90万元。 申吉荣说,在黑山羊基地内,宝峰村九组在家的50余名劳动力人口全部成了牧民,他们除在种羊场基地内打工外,还自己养了黑山羊1000余只,实现养殖收入15万元左右。2005年,全村养羊投资达600多万元,黑山羊存栏达15000余只,出栏4万余只,实现产值收入400万元左右,全村养羊人均纯收入达2325元。“我们走出了一条牧羊产业化、村民奔小康的金光大道。” 2005年4月28日,37岁的申吉荣作为富顺县历年来惟一的农民“全国劳模”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那是多么光荣的事,没想到过自己会得到这么高的荣誉,我必须更加努力。”申吉荣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