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鞭一甩啪啪响,我赶着牛群去奶场,多亏了党的政策好,我靠着养奶牛奔小康……”这是北京市密云县密云镇李各庄村妇女张竹芳生活的真实写照。张竹芳原来一直在北京国贸的一家外企当主管会计,可究竟是什么让她选择了一条回村当牛倌的路?
近日,笔者带着疑问来到了张竹芳的奶牛场,当见到身材高挑儿、颇有气质的牛场女主人,怎么也不能把她和那满圈的奶牛联系到一起,当她看到笔者疑惑的样子,爽快地说:“我本来就是农民,我的根在农村,当年走出去为了生活,如今回来,是为了创造事业!” 张竹芳,今年43岁。1990年春天,她和丈夫像所有的农村青年一样,不愿世世代代窝在村子里,一起走出了大山,走进了京城,开始了打工之路。张竹芳说,打工的经历让她意识到要想在城市中立足,就必须有一技之长。有了这个念头后,35岁的她,开始参加“财务会计”专业的自学考试。凭着一股子韧劲,张竹芳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拿到了大专文凭,后来又用了两年时间,通过了本科的所有考试。
经过知识武装后的张竹芳,在国贸的一家外资企业很快就找到了一份称心的工作,过起了衣食无忧的生活。2004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李各庄村建起了奶牛养殖小区,村委会号召村民报名入小区养牛,听到这一消息,张竹芳动了心。当她把想回家养牛的想法告诉丈夫后,丈夫却说:“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咱一没资金、二没技术,折腾不起!”公婆也表示反对。生性倔犟的张竹芳,不顾丈夫和家人的反对,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了村里。
资金不足,张竹芳就从银行贷款80万元,很快在养殖小区内建起了4500平方米的标准化牛舍,并在专家的帮助下购进了60余头良种奶牛。望着满圈的奶牛,从没有饲养过任何动物的她,感觉到肩上担子的沉重。为了尽快掌握养牛的相关知识,她从新华书店把所有关于奶牛养殖方面的书籍都买回了家,镇、村组织的每一次培训她都积极参加,并经常向有关专家及业内人士请教。经过不断学习,张竹芳很快掌握了奶牛饲养的基础知识。
为了方便照看奶牛,张竹芳把家搬到了牛场。每天从早到晚添草、喂料、挤奶、清理牛舍,没有一点空闲时间,几个月下来她一下子瘦了20多斤。张竹芳说,奶牛是反刍动物,有它自身的生活习性,每天要在凌晨3点、上午10点和下午5点喂3次料。寒冬腊月,滴水成冰,北风刮在脸上像刀割似的,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声,真的不想起来,但一想到那么多张嘴在等着她,也只好硬着头皮起来添草、喂料。
奶牛养殖创收主要靠牛奶的产量,牛奶产量的高低取决于奶牛养殖的各个环节。张竹芳精心地安排好每一个环节,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6年年产鲜奶200多吨,收入达30多万元。村里的人看到她养奶牛致了富,也纷纷向她打听养殖奶牛的知识。原来在家务农的几个姐妹也陆续进入小区养起了牛,在张竹芳的带动下,这些姐妹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