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左后旗建立在丰富农牧林草资源基础上的以牛肉制品和乳制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牛产业,已形成市场联公司,公司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紧密产业链条,真正成为该旗县域经济支柱与增长极,撑起了该旗经济半边天。
据去年牧业年度统计,全旗黄牛存栏达32 万头,傲居全区旗县黄牛存栏榜首,年人均牛产业收入达1200 元。
唱“牛歌”———点燃发展激情
该旗坚持“小规模大群体”养牛发展思路,科学配置农牧林草资源,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大兴牛业,舞起了牛头。该旗巴胡塔苏木南巴嘎查共70 户306 人,大小畜已发展到2842 头(只),其中黄牛1201 头,年人均牧业收入达2000 多元。由于科学饲养,该嘎查黄牛成活率已达98 %以上。在这些典型的强力引路下,全旗涌现出12 个养牛重点苏木乡镇,100 个重点嘎查村、1500 个重点养牛户,其中出栏1000 头以上的大户发展到20 个,30 头以上的重点户240 余户。在资源配置上,把过去分散的农牧林草资源整合起来,优化组合,科学配置,认真落实草牧场“双权一制”,把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种植业,为养而种,引草入田;林业,突出种灌种草,并严格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封沙禁牧,实现了“草绿牛肥山川秀”的和谐发展。该旗年种植专用青贮玉米30 多万亩、优质牧草20 多万亩、改良天然草场50 多万亩、秸秆转化15 亿斤,为禁牧舍饲提供了足够的饲草料。与此同时,实行黄牛冷配工作目标管理、“一票否决”制和强制性免疫接种,使其步入了制度化、法制化轨道。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改良,该旗已培育出了乳肉兼用的优良品种———科尔沁黄牛(又称中国西门塔尔牛),该旗被国家畜牧研究所命名为“中国西门塔尔牛之乡”。近年来,该旗黄牛改良工作力度一年比一年加大。目前,改良率达98 %。胚胎移植繁育技术也已实验成功。此项技术,不仅填补了通辽地区牛产业的一项空白,而且使黄牛改良乘上了高科技列车。由于科尔沁牛肉天然绿色,深受外商的青睐。科尔沁牛业肉制品已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该企业加工出口的80 多个牛肉制品,远销中东、中南亚、香港等地区,年创外汇300 多万美元。
扩“奶源”———精加工增效益
在科左后旗“牛经济”中,潜力最大的属牛奶。目前,该旗已建61 个机械化挤奶站,日收鲜奶40 吨。南巴等牧业比重较大的嘎查已实现常年配种、常年产犊、常年挤奶,仅牛奶年人均收入就达500 多元。但由于有些外地牛奶加工企业对科尔沁黄牛奶质认识不高等原因,全旗近80 %的牛奶无处销售,群众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惠。针对这一实际,该旗急群众之所急,通过招商引资,正在引进牛奶加工企业,旨在充分挖掘牛奶潜力,真正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使“牛经济”真正“牛”起来,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科左后旗牛奶资源非常丰富,全旗目前存栏适龄母牛17.2 万头,如果用科学饲养,一头牛可日产鲜奶20 公斤左右,前景非常可观,大多数农牧民仅靠牛奶完全可以发家致富。
发“牛财”———夯实新农村根基
该旗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发“牛财”的关键环节来抓,严格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紧紧围绕蒙牛、科牛、维尔等龙头企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全力打造母牛扩繁、育肥牛、奶源三大牛产业基地和以养鸡、养鹅为主的禽产业基地,为龙头企业精深加工提供了足够的原料。今年全旗家畜存栏达138.9 万头(只),其中,黄牛存栏32.1 万头、羊65 万只、猪34 万口。除此之外,鸡、鹅年生产能力也均达到了200 多万只。畜牧产业在科左后旗经济整体布局中,下联种植、林草业,上联肉食、乳品加工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中轴”产业。目前,该旗牛产业产值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达50 %以上,巴胡塔、巴彦毛都等重点苏木乡镇牛产业产值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已达85 %以上。在三大牛产业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强力拉动下,全旗黄牛繁殖成活率达到80.1 %,年出栏育肥牛6 —7万头。牛产业的崛起,为科左后旗饲料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小饲料企业随着牛产业的发展而壮大;肉牛屠宰加工的副产品又为发展生化制药、皮革产业提供了充裕的原材料;依托牛产业兴起的运输、营销、包装产业日渐红火。目前,有31 家与牛产业有密切关联的企业在科左后旗安营扎寨。这些企业与牛产业共兴共荣,在科左后旗形成了一个以牛产业为增长极和推进力的群体经济团队,构成了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县域经济支柱,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金链条”,为建设新农村、强旗富民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