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启光自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购买了假饲料养鱼后,塘里的鱼就好像得了“侏儒症”,2个半月下来光吃不长。半年中,先后2次收网共计亏损5万多元。
商报记者 杨安 摄影报道
杏坛光辉村的周启光(人称启叔)差不多泡了大半辈子鱼塘,虽然他没有读过太多书,但说起养鱼却头头是道,诸如:一亩放养多少尾;饲料最佳投放时间;常见鱼病防治;鱼塘保洁增氧等,启叔都能说出道道来。 然而,启叔自从去年底到今年上半年购买了假饲料养鱼后,塘里的鱼就好像得了“侏儒症”,光吃不长。半年中,共计亏损5万多元,启叔抖着鱼网气得直冒火,却不知究竟找谁去讨说法。
两次收网不见鱼长大
记者接到报料去找启叔了解情况,从启叔住处到鱼塘走路40多分钟,骑摩托车最少也要15分钟。启叔说,路是远了点,可自去年在堤外承包鱼塘后,不得不每天起早贪黑,日复一日,重复养殖的艰辛,而自己唯一的奢望,就是养好鱼挣钱维持一家5口人的基本生活。可是,直到今年6月底,因假饲料致使启叔蒙受5万多元损失,目前靠借贷度日。
启叔承包的鱼塘面积约10亩,并投资5万元投放分别为6两、1市斤、1.8市斤等不同大小的大头鱼、鲢鱼、鲩鱼等超万尾鱼苗种。去年12月,启叔以每40公斤88元购买了某饲料公司生产的高档草鱼饲料,2个半月过去,启叔到收网时才证实,自己养的鱼个体除少数增长2两之外,其它鱼几乎没怎么长大。启叔百思不得其解,鱼种苗没问题,鱼塘水质更没问题,鱼吃食量也正常,为什么鱼长不大?接下来,启叔继续用同样牌子的饲料再养鱼2个半月,可仍然不见鱼长大。
广州权威鉴定饲料不合格
启叔手捧一尾1斤8两左右的鲩鱼告诉记者,这批鱼就是吃了假饲料,原本5个月两次收网可收7100市斤产量,现在两次分别才收了500市斤和900市斤。6月初的一天,启叔拨打饲料包装袋上的电话号码,对方听了启叔诉说后,答应向公司负责人反映,后来公司业务员表态“不关公司的事,有本事你就去告我们好了”。无奈之下,启叔带着该公司生产的饲料,去广州找到国家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对饲料粗蛋白、粗纤维、粗灰分、钙、总磷、食盐、赖氨酸、水分共8个物质进行检验,结果显示,粗灰分不合格。检验部门负责人向启叔出示了该饲料不合格报告。
不少养殖户因假饲料遭受损失
杏坛西岸养殖户何先生听说记者到访,连忙赶到现场,他也向记者诉说,称自今年3月份开始,先后购买了同样品牌的饲料1.5万多斤,2个半月过去才收了600市斤鱼(正常要收5000市斤),损失3.5万元。而高赞村的养殖户梁先生打电话告诉记者,今年以来,自己先后也购买了1.3万市斤这样的饲料,粗略估算损失超过4万元,梁先生亏空血本,连请人收网都靠借贷。
上地一位养殖户何先生表示,在杏坛与启叔等养殖户同样遭遇的还大有人在,而这些憨厚的乡下人大多忍气吞声,或换个卖家进货,有的还因为无钱害怕打官司,有的根本不知道找哪个部门投诉。
专家观点“粗灰分”超标则降低营养
带着启叔出示的广州权威部门做出的检验报告,记者拨通了动物营养硕士陈先生电话,陈先生解释该检验报告8种主要物质中“粗灰分”不合格时说,启叔向厂家购买的饲料中粗灰分标准含量应为≤14,而检验结果为≤19.8,说明该物质超出标准含量5.4个百分点。“粗灰分”属于填充物质,它的超标,实际上降低了饲料的营养浓度。
鱼类生长每天也需要供应足够的营养,才能发育良好,因此,不合格的饲料是影响养殖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部门说法确认假饲料将依法查处
工商部门李先生告诉记者,养殖户遇假受损后,应该保护好现场和证据,第一时间向当地农业部门反映情况,由区镇相关农资市场监督部门和农资产品打假队协调处理供求消费纠纷。
经过向权威机构送检,确认为是假农产品,包括不合格的饲料等食品加工产品,工商部门将依法对造假者处罚。至于农户向商家索赔问题,可需通过有效或法律途径协商解决。(责任编辑:吴少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