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科研人员成功开展奶牛胚胎移植试验。通过用国际上最新的基因技术来促进全市高产奶牛的快速繁殖、开展良种推广等技术措施,为实现金华乳品业与国际标准接轨,创省优、国优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月31日,在光线昏暗的老式瓦房内,金东区多湖街道牛皮塘村村民柯生余指着正在吃饲料的一头小奶牛说:“现在家里只剩下这头奶牛了。我这阵子正在联系买家,打算把它也卖了。”
牛皮塘村以葡萄种植专业村而闻名,现在似乎很少知道这个村曾经还是个奶牛养殖专业村。但在鼎盛时候,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有奶牛,多的人家有几十头,少的则三五头。
柯生余养了16年的奶牛,尽管并不是村里最早养奶牛的人家,但是,他清楚地记得奶牛养殖曾给村民们带来的富足生活。在他的印象中,村里最先出现奶牛养殖是在20多年前的事情,那时养殖户少,价格好,养几头奶牛很合算。
由于当时鲜奶收购厂家的检测技术落后,村民往鲜奶里掺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所以,一头奶牛的产奶量常常会由15公斤变成30公斤,再加上当时的鲜奶收购价格为6毛钱一公斤,奶牛养殖户每天可以有18元钱进账。
“虽然才6毛钱一公斤,但那时候的钱值钱啊!一天18块钱的收入,相当可观。” 柯生余感慨道。
其他村民看到了效益,也纷纷开始加入养奶牛的行列。于是村里出现了家家户户养奶牛的现象。柯生余也是在这种风潮中养起了奶牛,那时是1992年。
牛皮塘村的奶牛养殖在2006年左右达到了鼎盛,之后就开始出现了奶农杀牛卖肉的现象。其起因是饲料大幅上涨,而鲜奶收购价格长期在低价徘徊。“1992年鲜奶收购价达到每公斤一元二左右后,这个价格10多年一直没变过,等到饲料上涨,养牛实际已经亏本,只好挥泪杀牛卖肉。”也就在这个时候,柯生余养的奶牛从四头减少到一头。
这样的情况也引起了主管部门的注意,多项扶持政策随之出台。柯生余因为养着一头小牛,也从政府领到了500元的补贴款。同时,鲜奶的收购价格也上升到3元一公斤,养奶牛又开始有利润了。
但柯生余还是打算把剩下的一头奶牛也卖掉。因为养奶牛太辛苦,每天清晨4点就要起来挤奶;因为必须面对奶牛可能生病、难产及鲜奶市场行情变化等风险;因为养奶牛使环境变差,空气也是臭烘烘的。更重要的是,按照政府部门的规划,牛皮塘村在8月31日前要为旧村改造全部腾空,再也没有地方养奶牛了。除了养殖大户外,村里的散户绝大多数都像柯生余一样,卖掉奶牛外出打工或做生意。
牛皮塘村的经历也发生在其他养过奶牛的村庄。看到奶农杀牛卖牛,市畜牧兽医局副局长胡晓青感到难过。她明白,这是产业提档升级必然要面对的阵痛,因为减少散户养殖,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方式才是奶牛业的发展方向。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市奶牛养殖户2649户,比2003年4053户减少了34.6%,但奶牛存栏总量却比2003年大幅度增加,这说明奶牛养殖的规模化程度已经得到了提高。
胡晓青说,随着奶牛养殖从传统的散户向规模化集中养殖转变,整个产业的生产方式也向现代生产迈出了一大步。从2000年开始,在政策的扶持下,大规模的养殖场安装了管道挤奶机,小规模的也购买了手推式挤奶机,结束了手工挤奶时代。伊康奶牛场和九峰山奶牛场还从德国引进48台转盘式挤奶机和以色列全发料机,实行电脑控制系统,饲喂全混合日粮。
而像牛皮塘早期的奶牛养殖户那样在鲜奶里掺水的现象在收购商先进的检测仪器面前早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蛋白含量、细菌数量等各项科学指标为内容的新的鲜奶质量评价体系,这似乎也预示着散户面临终将被大规模的现代化养殖场取代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