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地处丘陵,牧草丰盛。城郊农民历来有养耕牛和奶牛的传统习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只准生产队和生产大队饲养,不准个人私养,不然便以投机倒把予以打击。
上世纪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明确提出了解放思想以及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金华农民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始悄悄地发展个体经济。城郊公社五星大队下塘角农民王樟海从福建等地购进七头奶牛。陈汉满除了承包五星大队10头奶牛, 自己又买了两头奶牛。当时王樟海、陈汉满被视为大逆不道的走资本主义典型,不仅受邻里歧视,还受基层干部监督和警告。
这个僵局是如何打开的呢?
时任金华地委书记的厉德馨,在杭州参加省里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会议期间,听到了上述反映。1982年8月10日,会议结束当天,厉德馨返金偕同行署专员陶健来到金华市城郊公社五星大队,并通知金华市市长李德祥和新闻单位同志到场,我作为浙江人民广播电台驻金记者也去了。在大队党支部书记李美秀陪同下,先走访了陈汉满承包的大队养牛场,再到下塘角王樟海的饲养场。
王樟海他们见地市领导一行来奶牛场,吓了一大跳:怕是当反面典型要挨批了。谁知领导一边和陈汉满、王樟海握手,一边和他们攀谈。问他们养几头奶牛,牛从何处买来,饲料怎么解决,一头奶牛一天产多少斤奶,收入多少等等。他们一一作了回答。
陈汉满说,他家七口人,承包大队10头奶牛,加上自己养的两头,一年纯收入有10000多元。
“你一年就成万元户啰!”厉德馨笑着说。
王樟海一家五口人,饲养9头奶牛,每天产奶100公斤左右,当年头5个月收入7962元,除去成本,每月纯收入700多元。
“你更厉害。不错,不错。”厉德馨拍拍王樟海的肩膀说。
“有人讲我们到外地买奶牛是搞投机倒把,请人帮忙是雇工剥削。我们害怕,顾虑很大。”王樟海皱着眉头说。
“到外地采购奶牛不是搞投机倒把,是商品交流。”“忙不过来,请人帮忙不算雇工剥削。”厉德馨说,“劳动致富的政策是不会变的,大力发展专业户、重点户是党的政策。你们响应党的号召,路子走得很对。少数人先富起来,通过协作,逐步使大家富起来,这就是共同富裕的道路。”
王樟海他们听得眉开眼笑,频频点头。
“我们致富靠的是党的政策,政府的扶持。”王樟海表示,要养好奶牛,多产奶,为国家多作贡献。
接着,地市领导在五星大队会议室与他们一起座谈,商讨如何发展奶牛专业户,建立家庭奶牛场的问题。问有些什么困难?王樟海提出造牛舍缺木料和砖瓦。厉德馨把这事交给农经委,要他们落实解决。
这天发生的新闻,我以《金华地市领导支持养奶牛专业户》为题发往浙江人民广播电台。这条新闻于8月11日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8月20日《浙江日报》头版也发了题为《多养奶牛也是对国家的贡献———金华地市领导鼓励养奶牛专业户放手发展生产、依靠劳动致富》的新闻,并刊发了余子力拍的照片。
一时,金华城郊兴起养奶牛之风,一头奶牛年产奶价值上千元,成了农民的摇钱树。饲养十几头牛的专业户及奶牛专业村不断涌现。多湖乡很多农户造了新牛舍,盛夏给牛舍装电风扇,还有人专为牛打牛虻。
王樟海在地委农经委的帮助下,兴建了崭新的奶牛场,饲养了19头奶牛,还把女儿送到农校学兽医。他成了闻名遐迩的“冒富大叔”,到他的奶牛场参观的人络绎不绝。
后来,李德祥专程赴德国考察学习饲养奶牛及加工。回来后,他大刀阔斧发展奶牛业,兴建乳品厂,从农户饲养、收购到加工形成一条龙。三五年间,金华奶牛饲养规模上万头,成为南方最大的奶牛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