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三百年历史 如今传承发扬 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小鱼苗孕育大产业
贵港市港南区东津镇甘寺村寺背屯农民甘振山用100多亩池塘繁育小鱼苗,今年以来,共繁育鱼苗120万尾,销售收入43万元,利润15万元。据了解,在东津镇像甘振山一样繁育鱼苗的大户就有60多户、零散户300多户,从业人员3000多人,池塘面积达3800多亩,占全镇宜渔水面积的52%,年繁育鱼苗5000多万尾,销售收入1300万元,利润520多万元。小小鱼苗孕育出了大产业。鱼苗成了东津镇与细米、肉猪齐名的种养三大支柱产业。东津镇成了我市乃至广西的鱼苗繁育主要集散地之一。
因势利导,夯实基础。东津镇座落于郁江南岸,富有"漁米之乡"美称,境内江河交错,水域众多,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极有利于各类鱼的生长和繁殖。300多年前,由于没有专门的鱼苗繁育场,勤劳聪明的东津人每年春天都到郁江捕捞自然繁殖的小鱼苗,经过一时间培育后便出卖给养殖户,以此赚钱。但都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改革开放以来,该镇党委、政府瞄准这一传统和优势,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大胆繁育鱼苗,放心繁育鱼苗,科学繁育鱼苗。制订了"垒池塘、长技术、避风险、跑销售、增效益"发展思路。出台了《关于加大池塘修建促进鱼苗繁育业发展的意见》。并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一是推行 "以修代租"办法。即通过公开竞标方式,按一定年限把集体的池塘和闲置的宜塘滩涂、水淹地承包给个人,承包人在承包期内投入不少于租金的资金对池塘进行维修,把宜塘滩涂、水淹地挖成池塘;二是广筹资金维修山塘水库。近年来,该镇争取上级水利部门投入资金500多万元对2座水库、10张山塘进行维修;三是修建和管理好抽水站、武思江水渠、人饮工程等各类供水设备,以保障池塘、农田用水。目前,全镇95%的池塘得到维修,新增池塘面积2000多亩,池塘面积达8000多亩。进一步优化了繁育鱼苗的硬环境。
大胆实践,锤炼技术。鱼苗繁育虽然周期短,见效快,利润多,但技术要求高,工序多。为使鱼苗繁育技术更完善更科学,该镇党委、政府努力为养殖户提供服务:2002年开始与自治区水产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每年聘请研究所水产专家前来举办1至2期鱼苗繁育技术学习培训班;组织鱼苗繁育育专业大户到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和区内外大型鱼苗繁育基地参观学习。据了解,近几年来,该镇共组织举办鱼苗繁育技术学习培训班8期,培训育苗人员2600多人次,先后5次组织共300多人次外出参观学习。通过不断实践、学习、借鉴和总结,该镇鱼苗繁育业在池塘修建、消毒和鱼苗选种、喂养、疾病防治等环节形成一整套成熟技术,所繁育的草鱼、鲈鱼、罗非鱼、胡子鲶(土塘角鱼)等品种鱼苗以其成活率高、生长快、成鱼味美等优良品质,赢得广大养殖户青睐。
力创品牌,打开销路。在鱼苗买卖中,东津鱼苗人始终坚持"诚信、货真、价好"的原则,竭力打造"东津鱼苗"这个品牌。为更好地打开鱼苗销路,东津鱼苗人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就组织一批经纪人开展漫长而又艰难的跑市场之路:所用交通工具先后经历了人挑、牲畜拉和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运输三个阶段;客户由东津到贵港到外地扩展;买卖双方地位从上门推销,求着别人买,转变到养殖户主动上门抢着买。现在,每天到该镇购买鱼苗的养殖户络绎不绝。全镇年销售鱼苗达4000多万尾,还帮助外地销售鱼苗1000多万尾。鱼苗畅销南宁、柳州、桂林等地。
面临困境,力求发展。该津鱼苗繁育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面临着:一是自然灾害多;二是市场风险大;三是传承人员少等困境。镇党委、政府不等不靠,千方百计为鱼苗养殖户排忧解困,寻求更大发展。如面对去年冷冻灾害,镇党委书记邓东升、镇长叶雪青除深入养殖户提供防冻技术外,还积极协调银行为受灾严重的50个繁育专业户发放小额贷款。还通过争取得到上级12万元灾后重建补贴。面临市场变化,该镇另辟新径:一是集中池塘,向规模养殖发展,降低市场风险。目前全镇大部分养殖户均有100亩左右的水面,多的达300多亩;借助肉猪、鱼苗、细米是该镇三大种养业的优势,推行"猪+鱼+粮"生态规模种养,较好地循环利用资源,延长产业链;三是成立合作社,形成合力。今年6月,该镇成立东津镇鱼苗繁育专业合作社,首批社员共45人,出资总额达115万元。合作社将与自治区水产研究所、南宁百洋食品有限公司合作,推行"研究所+合作社+公司+养殖户"发展模式,竭力建立东津鱼苗繁育规模基地,在全市范围内扶持一批养殖专业大户,实现鱼苗产销两旺,进一步打响"东津鱼苗"品牌。(凉雨 甘启超 莫寿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