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阳是全国著名的黄牛养殖区,养牛业曾在全国占有重要的位置。近年来,黄牛市场行情持续上涨,规模养殖快速发展,但作为传统养殖主力军的千家万户养殖发展缓慢,甚至出现萎缩现状,黄牛饲养总量出现了明显下降,养牛业发展处于艰难的转型期。
1 肉牛业下降原因分析
据 2007 年统计,阜阳年末肉牛存栏 67 万头,同比减少 7.1 %,能繁母牛存栏 31 万头,同比减少 15.5 %。从往年统计的数据看,阜阳近十年来的肉牛存栏量尤其是能繁母牛存栏量在持续下降,为摸清原因,找出发展对策,促进阜阳肉牛业加快发展。近期,阜阳市畜牧兽医部门对 8 个县市区的养牛情况进行了调查。此次共调查了 4157 户散养农户,共存栏母牛 1239 头,户均 0.29 头,比 90 年代末养牛高峰时下降了 70 %。如,全市有名的母牛养殖专业村临泉刘小庄,全村 38 户人家,目前存栏母牛只有 34 头,而 2001 年高峰时,全村存栏母牛 210 头,户均 5.5 头。通过对全市冷配站点输配母牛情况调查,明显看出全市母牛的存栏量出现了大幅下降。据改良站点的初步统计,全市目前能繁母牛的存栏量只有上世纪 90 年代末能繁母牛存栏量的 30 %。母牛饲养户明显减少,肉牛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出现了犊牛、架子牛购买难。目前阜阳育肥的架子牛 70 %靠从外地购进,本地繁殖的犊牛和架子牛远远不能满足育肥场需求。 其原因: 目前,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肉牛业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变化,肉牛产业正由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加速向中小规模育肥场集中育肥方向发展,目前规模养殖发展速度赶不上散养数量下降速度,加上母牛饲养量大幅下降,非专业养牛户大幅减少,造成了整个肉牛产业的持续下滑。通过调查,认为引起这一原因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①比较效益问题。 目前牛价已达到历史高位,但与当前猪价相比,牛价并不高,比起养牛投入的人力、资金和成本,养猪和养禽效益更划算,同样投入 10 万元,按照目前行情,养猪全年可获得 3-4 万元利润,养鸡全年可获得 4-5 万元利润,而养牛全年最多获得 2-3 万元利润。通过对肉牛生产散养户的调查,农户对目前肉牛生产形势并不乐观,肉牛饲养投入成本高、饲养周期长、比较效益低是近年来肉牛生产持续滑坡的根本因素。母牛养殖效益低,是直接导致母牛存栏量下降的原因。目前,饲养一头母牛年饲养成本要 1800 元左右,加上犊牛饲养成本 600-800 元,出栏一头犊牛成本就要 2400-2600 元,按照目前的市场价,犊牛卖到 3500 多元,加上受孕、成活、疫病风险,养母牛挣钱很少,所以农民不愿意养母牛。造成了阜阳地区近年来母牛存栏量的大幅下降。 ②外出务工问题。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尤其是 90 年代后期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不愿留在家中务农,使得养牛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近两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吸纳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挣钱已是阜阳农村青年的首选目标。目前,农民工工资大幅度提高,每个外出打工者年收入都在 8000-10000 元,农村青年更愿意选择风险小挣钱快的外出务工生产方式,青年农民基本脱离了比较效益低、投入成本高并需要一定技术和有一定市场风险的养牛业。目前在农村养牛的都是 50-60 岁以上的中老年农民。大量农村青年农民外出打工是造成阜阳散养农户养牛数量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③资金和技术问题。 肉牛育肥是一个占用资金较大的行业,农村经济落后,农民自身不富裕,信贷支持力度小,是影响农村规模养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存栏 20 头牛的规模养牛户,就要投入资金 15 万元,一般农户是承担不了的。肉牛养殖受价格波动和买卖技术、饲养技术影响较大。一般架子牛和犊牛交易都是估重交易,没通过实践训练的人员很难掌握其中的技巧,往往使一些肉牛养殖户买卖都吃亏,加上缺乏养殖技术,很多初涉入肉牛规模养殖的养牛大户,刚开始养牛时都亏本,增大了养殖风险,直接影响了肉牛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④产业化发展问题。 肉牛产业化经营链条长、风险大,从母牛饲养到牛肉加工,产业链条非常复杂,一般的企业很难完成此过程的经营管理。现在活牛市场的广泛流动,造成了母牛、犊牛资源的全国性共享,一家企业、一个地区很难控制牛的资源,造成了企业和地方政府投入肉牛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不高。目前山东的希森公司采取高档化生产加工,高价销售产品,高价收购农民优质活牛,提高了当地农民养牛效益,推动了当地养牛业的较快发展。 ⑤农村发展环境问题。 调查发现,养牛农户尤其是小规模养牛农户多为经济条件差、文化素质低、年龄大、外出致富门路少、社会层次较低的农户,负责养牛的多为老、弱、妇、孺家庭成员。这一养牛群体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养牛新技术的应用和养牛效益的提高。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增加,居住、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大部分农民的闲散资金热衷于投资房屋建设,改善生活居住环境,而对于发展养殖业,一怕麻烦太苦太脏,二怕冒风险,安于现状,不外出的青壮劳力,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在临近城镇做些杂活,很少涉足养牛业。另外,农村社会治安状况问题,也直接影响了农民养牛积极性的发挥。
2 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近年来,随着牛肉生产数量的减少和消费者对牛肉营养和安全性的重新认识,牛肉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牛肉价格的上涨趋势还将继续延续。从我市肉牛业的现状调查来看,饲养肉牛的经济效益正在迅速提高,农民养殖肉牛的积极性正在恢复和提高,只要加强引导,典型引路,给予政策上、资金上的扶持,就会加快发展,很可能把肉牛产业培育成今后可长期发展的优势产业。从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看,肉牛业、奶业都是他们的主导产业,产量产值大都在 50% 以上。目前,我国一些畜牧业发达的省市,已经看到了肉牛业发展的战略时机,正在着手制定发展肉牛的战略规划,吉林、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都出台了一系列加快肉牛发展的政策措施。吉林的浩月公司、山东的希森公司和河北的福成公司等都走出了肉牛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进入了良性快速发展阶段,河南唐河肉牛业经济已占到其整个畜牧业经济的 70% 以上。从全国形势看,肉牛业生产已走出低谷,正在向健康快速发展方向迈进。安徽阜阳地区的肉牛业在 90 年代是全国出名的,目前虽然有所下滑,但从现实情况看发展时机已经成熟,只要加以科学引导和扶持,就可能重振雄风,迅速赶上并超过其他发达省市,抢占全国至高点,但如果按目前情况任其自然发展,不加扶持和引导,很可能永远失去战略发展机遇,落后于全国其他省市。因此,加快发展肉牛业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抓紧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快发展。 ①以良种化为切入点,加快发展优良母牛群,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目前,一头二代以上杂交牛犊的养殖收益比土种牛犊高 1 千元— 2 千元。阜阳许多二代西杂母牛所产公牛犊,通过随母牛哺乳,早期补料直接育肥, 12 月龄体重已达 500kg ,扣除母牛和犊牛饲养成本,每头牛可获纯利 2000 元,农民养殖积极性高。但由于前几年母牛养殖效益低,农民不愿养母牛,造成许多改良站点生意萧条,配种员改行或外出打工,改良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目前必须把良种化及种源基地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通过建设完善的良种繁育体系发展肉牛产业。一是政府或龙头企业采取奖励的办法对规模母牛饲养户进行奖励。二是对配种员进行补贴,按照实际配种头数进行奖补。三是采取政府采购,对种公牛站或良种母牛繁育场进行补贴式采购,积极扶持发展良种牛繁育场,鼓励良繁场采取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良牛群繁育,提高牛群生产性能,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②积极引导发展规模母牛繁育户,采取自繁自养,直线育肥,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阜阳一些养牛户已开始规模饲养优良母牛,采取自繁自养,优良母犊留种继续繁殖,公犊和淘汰母犊直接育肥。此种养殖模式,是肉牛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是一种能够长期发展肉牛业的新模式,政府应该积极给予鼓励和引导,建议政府对规模母牛饲养户进行奖励,发展适度规模母牛饲养户,促进肉牛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③发展乳肉兼用牛生产,提高母牛养殖综合经济效益。 在肉牛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都是以先发展乳肉兼用牛起步,再逐步发展纯肉牛生产的。我们农业地区土地资源宝贵,母牛饲养只能舍饲,不能放牧,要降低饲养战本,必须提高母牛的产出值,发展乳肉兼用牛是较好的选择。目前三代西杂母牛挤奶,年可多收入 3000 元左右,较好地提高了母牛饲养经济效益。建议扶持发展奶肉兼用牛养殖小区,设立挤奶站,提高母牛养殖综合经济效益。 ④发展区域化肉牛生产,扩大规模效益。 肉牛业要想发展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必须区域化发展,只有发展区域化生产,才能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目前阜阳临泉的肉牛业发展已形成了一定区域内较具竞争优势的产业,光牛粪每头牛每年就可卖 600 元— 700 元,每头出栏肉牛平均比其他地区多收入 600 元左右,区域竞争优势明显。建议政府对区域化肉牛生产进行科学布局,重点扶持,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和技术扶持力度,在重点养牛区域大力推广“牛—沼—菌”生产模式,发展牛粪种植食用菌,开发沼气,发展牛产业循环经济,提高肉牛生产综合经济效益,引导扶持肉牛向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⑤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饲草饲料保障水平。 尽管在我省淮北地区的饲草饲料资源相对丰富,但在肉牛及其它畜禽品种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精饲料、优质牧草及青贮供应水平相对不足及价格相对偏高,也将成为越来越明显的约束条件。临泉魏二喜牛场每年种植二茬青贮玉米,带穗青贮,每亩地青贮玉米配合酒糟可喂 2 头育肥牛,每亩地可获收益 3000 元,大大高于种植其他粮食作物,增加了土地产出率。因此要科学引导养牛户种植饲料作物,开展秸秆青贮、微贮和氨化,不断提高青贮饲料的开发利用效率,把可用资源变成财富。同时,按照营养均衡原理,开发和推广科学、经济、实用的饲料配方,提高饲料配合化、全价化水平,为提高养殖效益和饲料利用率创造条件。 ⑥加强科技普及和人员培训,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把科技始终作为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措施来抓,大力推广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饲养和规范化管理技术,尽快改变分散、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化肉牛生产体系。要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专业培训平台。鼓励科技人员开展肉牛综合开发课题研究,扩大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目前本地区架子牛和犊牛缺乏的情况下,积极开展外地架子牛购入育肥,研究和推广架子牛异地育肥综合配套技术,快速发展架子牛规模育肥,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增加养殖户收入,带动地方肉牛业发展。 ⑦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肉牛业要想得到可持续发展,必须发展产业化经营。在产业化经营一体化生产中,深加工企业起着龙头作用,必须强化其原料支配、市场开拓和增殖盈利能力。肉牛养殖基地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支撑,通过良种良法提高基地生产水平,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扩大基地产出量,增加供给保障能力,这是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因此大力发展基地建设是根本,通过集中发展或产业聚集把优势产业推向更高层次。养牛户通过成立养牛协会、肉牛生产合作社统一与龙头企业签定购销合同、服务合同,政府和龙头企业可共同出资对肉牛养殖户进行补贴和奖励。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定单对接的基础上,通过向基地农户提供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办法,完善一体化关系,进而形成产加联动、互促互带、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⑧搞好科学规划,加强组织领导,多渠道增加投资。 肉牛产业是一个投入巨大、周期较长、产业链复杂的产业,只有在制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坚持长期不懈科学发展才能取得持久效益。因此,建议省市都要对肉牛产业进行科学调研,制订符合本地肉牛发展的科学规划,做好区域布局,分阶段重点突破。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和农户自筹、社会融资、招商引资和争取贷款支持等办法,投资发展肉牛业。省、市、县每年都要列出专项肉牛发展资金,对农业发展综合开发、良种化工程、产业化、绿色食品、服务体系建设等专项资金进行捆绑使用,侧重向肉牛产业倾斜。要抓好肉牛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吸引各类资本向肉牛产业投放,争取上几个大项目、深加工项目和战略性项目,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把肉牛产业做大做强,做出一个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大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