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对中国乳品产业链的损害正在加速蔓延。
由于几大乳品企业的问题工厂停产整顿,以及市场乳制品严重滞销,在河北、山西、山东等奶源基地都出现了大面积的倒奶现象。一旦奶农被迫杀牛,乳品产业链的上游将元气大伤。
近日,国家各部委都派出调查组奔赴各奶源基地以及加工厂,求解如何救赎产业链。
产业损害调查
“现在的情况非常糟糕,鲜奶一罐罐地往臭水沟里倒,连猪场都不愿意用它来喂猪。”一位河北当地的乳品企业老总表示看着这些场景特别的心痛。
他告诉记者,河北是全国的奶源大省,奶牛存栏共158.14万头,鲜奶年产量497.7万吨,有45.8万户家庭养牛为生。而三鹿作为河北最大的乳品企业,当地90%的中小加工厂都挂着三鹿的牌子生产,而这些企业消化了河北将近80%的鲜奶。
但现在凡是三鹿的工厂或者挂着三鹿牌子生产的中小工厂都停产了,不论其产品中有没有检出含有三聚氰胺。三鹿奶源基地的奶农生产的鲜奶一下子没了去处。
现在政府在找一些没有停产的工厂让他们多收鲜奶、多生产,但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如伊利、蒙牛在河北的加工厂没有停产,但是他们由于产品销售不出去并不敢多生产,再加上有自己固定的供奶奶农,所以三鹿的奶农很大部分没人接管开始倒奶。
“现在对于奶农来说,鲜奶没有人收,奶牛没有人要买,而每天一头牛光吃饲料的成本就要25元以上,最终奶农就只能杀牛了。”一位业内人士分析。
现在河北的情况正在全国各主要奶源基地蔓延。由于伊利、蒙牛、光明等在各地的加工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停产、减产。山西、甘肃、宁夏等地都出现严重倒奶现象。
而乳品加工厂也受到巨大冲击。伊利、蒙牛等品牌的各类乳制品销售都下滑了50%以上。而下架、召回以及未检验的产品不能上市使这些乳业巨头的库存乳制品达到了几十亿元。
同时这次没有检出含有三聚氰胺的乳品企业的产品也被连累,只能大规模减产。
多方救赎尚无解
乳品产业岌岌可危。现在从政府、奶业协会到企业都在求解产业链难题。
9月23日,农业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组成8个联合督导组,奔赴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等16个奶牛主产与非主产地区进行督导、清理整顿。
“这次国家各部委都是分工下去调查,如农业部主要查奶站以规范原奶的流通秩序,工业和信息化部主抓企业整顿等。目的是为了摸清产业链的情况、督促整改,以及研判事态的发展并为下一步采取相关措施恢复生产做准备。”一位参与此次调查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但现在国家还不能马上给出救赎措施,需要进一步在观察、思考事态的发展。
而各产奶区的地方政府已经坐不住了,因为奶农的倒奶引发杀牛的危机一触即发。据记者了解,河北省政府决定从财政中拿出3.16亿元补贴奶农。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现在地方政府的举措最多是一针止痛剂,但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关键还是要救市,因为只有终端有消费,乳品企业才会去生产、去收奶。没有市场复苏,现在农业部、奶业协会等呼吁乳品企业多收奶、多加工也收不到实际的效果。
与此同时,记者在卖场发现乳制品企业开始自救。如有企业在卖场的产品堆头上插一个牌子,上面写道“本产品经xx机构检验不含三聚氰胺”,或者在合格产品上贴上专门的标识,以让消费者放心购买。不过这些曾经失信于消费者的大品牌们能否实现自救,还要打个问号。
而中国乳业如何重新站起来,各方都还无解。
症结何在?
中国乳业走到今天这一步,可以归结为:奶源与乳品市场不匹配,乳品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关系理不顺。
据相关数据显示,1999年全国奶类产量827万吨,到2007年底全国奶类总产量3633.4万吨,而在2008年上半年就已经达到1915万吨。但是与乳品市场扩张严重不同步的是我国奶牛增长,1999年我国有奶牛442.8万头,2007年奶牛存栏1218.9万头,预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奶牛存栏1435万头。由此可见,从1999年到2008年,我国乳品市场放大了近5倍,但是奶源却只增长了3倍。
这与我国许多乳品企业“先有市场,再找奶牛”的发展思路有关。上述广东乳品企业老总回忆道,在2005年左右,广东乳品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大品牌利用价格战抢占市场,但是没有自有的奶源基地。
这种扩张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由于乳品企业没有自己的奶源,到处抢奶,尤其是找中间商代其向奶农收奶,使原奶收购环节不受监控,而奶源的紧缺又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收奶标准;二是由于这些乳品企业掌握着市场,并以价格战打市场,面对相对弱势的奶农时他们尽量压低收奶价格,所以奶农的利益无法保证。据了解,目前全国近40%的奶农处于亏损状态,因此产业链上利益分配的扭曲也容易导致奶农掺假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