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拉树岭式牛羊贩运育肥法”在平安县洪水泉回族乡拉树岭村应运而生。
一时间,名不见经传的拉树岭村成了我省牛羊西繁东育的样板村,并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面红旗向全省推广。
从此,“拉树岭式牛羊贩运育肥法”创始人马长云也由此迈开了人生的创业之路。
拉树岭村地处河湟谷地干旱浅山地区。党的富民政策的春风吹拂着高原大地,马长云作为当时拉树岭村挖掘创业“第一桶金”的人,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带领村民走上了一条致富的新路子。
“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养羊为擀毡,养牛为耕田”———形象地描述了拉树岭村乡亲们昔日的生活。30年前,只有130多户600多口人的拉树岭村人均收入不足130元。
1985年,马长云拿出多年积赞下来的一点钱,在村子里率先开始了三五只羊、一两头牛的小规模贩运育肥,即“拉树岭式牛羊贩运育肥”:趁冬春牧区牛羊缺草时贩运到家里,等喂养一段时间再出售。1992年马长云的牛羊育肥初具规模,纯收入达2万元。在他的带领下,当年全村近90%的人家开始了牛羊贩运育肥,纯收入达10万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马长云千方百计挖掘传统畜牧业潜力,从周边地区选购优质牛羊并利用当地草山资源进行饲养育肥,等市场价格看好时再出售,以此增加收入。这一方式在当时是一个新的创举,让很多人看到了希望,拉树岭村的牛羊贩运育肥规模逐步形成。他们把牛羊贩运育肥作为创业致富的一条捷径,积极探索经验,努力做大做强,成为全省牛羊贩运育肥典型示范村。
面对信息不畅、经验不足、畜病防疫跟不上,掌握科学育肥技术难、出栏时机难、找市场难等问题,马长云跑市场、请专家,一个个问题都迎刃而解。观念转变了,效益显现了,劲头更足了。他带着村民东出西进,南来北往,艰苦创业的足迹踏遍了省内各地。如今,省内各牧区、甘肃张掖等地都有拉树岭村贩运育肥收购点,仅西宁就有98户拉树岭村贩育户,每年贩育牛羊10万多头只,收入过百万,全村畜牧业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85%。
马长云认识到单纯放牧为主的传统畜牧业已无法满足生产的需要,还给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饲草紧缺成为发展牛羊贩育的障碍。为此,他带着村民从传统的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开展饲草种植,走舍饲圈养的生态畜牧业路子,不断扩大生活规模,提高效益,保护生态。目前全村除500亩退耕地林草间作外,还种植了350亩饲草,为牛羊贩育提供了饲草保障。
“扩规模、树品牌、增效益、拓领域”是马长云及拉树岭人追求的目标。从农村走向城市,处处寻找商机,借着市场经济的大潮,拉树岭村牛羊贩运育肥得到迅速发展。先后争取扶贫贷款、农业利用外资项目贷款300余万元,有力地推动了该村牛羊“西繁东育”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马长云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拉树岭村不但闯出了一条发展畜牧业,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路,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提供了投入保障,增加了发展后劲。农业的兴旺反过来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饲草、饲料。农牧业相辅相成,牛羊肥壮粮增产,形成了农牧业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作者:馨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