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平凉市农业信息中心的消息 金秋时节,记者在灵台县百里乡柴朝村种草养牛大户边志成的牛棚看到,11头牛个个膘肥体壮、肢健蹄坚、毛光色亮。他高兴地对记者说,我用科学方法饲养,每头牛平均每天增重0.5公斤,现在已出栏了3头,收入6200多元。今年我制作的15吨苜蓿青干草,卖出去了6吨,收入2400元。
在像边志成这样的种草养牛大户的示范带动下,百里乡已实现了“种草过万亩、养牛过万头、人均收入过千元”的目标。百里乡畜牧业的发展是平凉畜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是全市草畜产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2007年底,全市包括异地育肥在内的肉牛饲养量达到94.1万头,出栏优质商品牛40万头,均居全省农区第一;牛产业总产值达到17亿元,农民人均从草畜产业中获得现金收入达到810元,一个以牛产业为代表的草畜支柱产业正在崛起,一个甘肃东部绿色畜牧基地的雏形日渐形成。
2000年,我市将以肉牛为主的草畜产业确定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来,围绕建设绿色畜牧业基地战略目标,扩基地、兴龙头、促流通,形成了养、加、贸一体化的经营体系,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全市建成万头养牛乡49个、千头养牛村190个、百头养牛社940个、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0400户。全市耕地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达到110万亩,年更新耕地种草12万亩以上,复种禾草40多万亩,种植饲用玉米40多万亩。扩张基地,创新养殖小区模式
多年来,我市坚持把肉牛基地和饲草基地建设作为基础性工作来抓,努力扩大基地建设范围。崆峒、泾川、灵台、崇信、华亭5县区的肉牛饲养总量增长较快,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占到了全市的89.3%和95.8%,庄浪、静宁两县肉牛饲养量和出栏量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4.2%和18.8%。坚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机制创新、管理规范、效益突出”的原则和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人畜分离、综合利用的要求,大力推进养牛小区建设,探索出了示范园区、龙头带动、整村推进、协会牵头、股份合作、农户联合6种养殖小区发展模式。壮大企业,提升产业经营水平
坚持大办牛产业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能力,使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链得到充分延伸。整合组建了“平凉红牛集团”。至2007年底,集团拥有资产总量12248.76万元,生产各类牛产品5000多吨,育肥出栏肉牛1.88万头。目前,全市已有百兴集团福利制革厂、景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旭康食品有限公司、西开牧业清真食品加工厂、凯沣贸易进出口有限责任公司、灵台红岩肉食公司6户企业被认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中,福利制革厂已发展成为西北最大的鞋面革生产企业,跨入了全国500强乡镇企业行列。平凉肉牛屠宰能力、牛皮加工能力均居西北第一。形成了牛肉、肉食品、皮革、革制品、骨制品、生化药品6个系列160多种产品的加工规模。打造品牌,市场效应逐步显现
加快自主品牌创新,主打“平凉红牛”品牌,实施品牌带动战略。经过努力,已创出了“路大路”系列食品,“西开”、“旭康”、“凯沣”系列肉食品,“景兴”牛骨髓油茶,“陇上明珠”、“思雅”、“雅虎牌”系列皮革,“泾河”系列骨制品等一批知名品牌,“平凉红牛”证明商标国家商标局已注册正式发布,品牌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市内以平凉市牛肉批发市场、皮毛市场和活牛交易市场为核心,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网络;国内立足西北、华北地区,形成了辐射全国20多个省(区)的固定销售渠道;加快了出口,打开了国外市场。平凉雄风公司已获得活牛进出口资格证书,活牛和牛肉经过直接或间接出口到香港、俄罗斯及中东国家。2007年年底,活牛出口达6000多头。凯沣、旭康公司积极开拓韩国等市场,开发出了专供韩国的牛肉系列罐头食品。科技兴牧,产业效益显著提高
坚持科技兴牧,积极实行标准化生产,制定甘肃省地方标准8个,提高了肉牛饲养质量和效益。重点推广了良种、良法、良医、良料、良舍相结合的“五良”配套技术,重点养牛户平均应用技术5项以上,牛产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0%。组织开展了平凉红牛的科学内涵研究和类群培育。目前全市肉牛良种化率达到85%,科技对牛产业的贡献率达到52%。
在养牛集中区,养牛农户占到农户总数的80%,从事肉牛饲养、贩运、加工、销售、服务的农民占整个牛产业从业人数的90%以上,与牛有关的饲料、餐饮、服务等行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以牛为主的草畜产业已经成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加大投入,带动产业快速发展。
我市加大对肉牛产业的资金投入与扶持建设力度,牛产业资金投入增长步伐加快。至2007年,全市累计投入肉牛产业发展资金近20亿元,有效地促进了牛产业快速发展。
全市共实施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服务体系建设等肉牛产业发展项目20多个,总投资3亿多元。2000年至2007年,协调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龙头企业提供贷款累计1.2亿元。每年市级财政预算支出100万元牛产业专项资金,重点用于肉牛改良、品牌创建和以奖代补奖励牛产业发展先进单位及个人。县区财政也每年安排资金50至600万元,用于发展草食畜产业。每年养牛农户自筹资金户均达到15000元左右,占整个牛产业发展投入总量的近70%,农户自筹已经成为牛产业发展资金投入领域的主力军。
平凉肉牛生产、加工、贸易和出口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我们相信,随着“平凉红牛”品牌在国内外的进一步打响,全市草食畜牧业发展一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平凉红牛”必将奔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张振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