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勤最近忙得很,得撰写技术规程、组织课题申报、联系专家……当年,这个普通的桃农悄悄捣鼓他的“土试验”时,没想到会走到现在这一步。
刚实行责任制那会儿,家住邹平县魏桥镇张平村的刘元勤承包了4亩果园,种大小品种30多个,一年到头却见不着几个钱。
要赚钱就得有好品种。一向以头脑活络出名的刘元勤和叔叔一块,埋头搞了四五年的“土试验”、“土嫁接”,还真培育出个新品种。1995年8月,桃熟了,最大的长到1公斤重,平均果重0.4公斤,且甜脆,耐贮。别人的桃每公斤卖一块五六,刘元勤的卖到4块8。
记者感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明晰了农户产权,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出来,也促使刘元勤不甘循规蹈矩,而煞费苦心搞他的“土试验”。明白了新品种、新技术对增收的重要性,刘元勤在观念上有了第一次飞跃。
这桃可成了宝贝,刘元勤在桃园四周种了一圈“老”桃,“新”桃藏在中间,生怕被人看见偷了去。这一藏还真严实,种了4年,全邹平也没几个人知道。他把有关资料向镇、县上报时,人们都将信将疑。“要不是1999年上了趟惠民,还不知要藏到啥时候。”刘元勤说。惠民蜜桃也是当地农民自己培育的新品种,不仅通过了省级鉴定,还评上无公害农产品。
刘元勤在那儿正碰上新加坡客商来订货,开口就要1.3万公斤蜜桃。他心里咯噔一下:差不多的东西,咱的摆地摊,人家的坐飞机,差别太大了!又听专家说,水果现在流行快,一个品种也就红火三五年。刘元勤想通了,要不抓紧开发,光这样藏着,早晚得藏“死”。
县、镇了解情况后,非常支持。刘元勤很快注册了“魏桥仙桃”商标,会同10多名技术人员建立课题组,进行系统研究,组织品种鉴定,并在四川攀枝花、湖南凤凰、辽宁熊岳等地建立试验点。去年6月,镇政府将46亩干部示范园交给他建苗木繁育基地。
慢慢地,报纸上有了名,电视上见了影,“魏桥仙桃”的身价见涨。去年最高卖到20块1公斤,连落地桃都下不来2.4元。刘家桃园每亩收入2.6万元。
台湾高雄一位客商准备大批量地购买仙桃,但事先要刘元勤把有关资料电传过去。“要开发,就不能瞎打瞎撞”,刘元勤从这又琢磨出几条原则:要树品牌,扩规模,抢市场,搞好配套服务体系。
记者感言:《世说新语》记载“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这与刘元勤起初的举动相近。这种做法在开放度很高的市场经济中,就显得不大和谐。“藏是藏不住的”。刘元勤开始用理性的眼光去看问题,关注技术、品牌、服务、包装等等,俨然一套产业化的思路。从朴素的获利欲望,上升到一定的经济理性,对刘元勤来说,这又是一次思想上的飞跃。
刘元勤要发财很容易,淄博某公司要以8元一棵的价格包购他的苗子,江苏客户更是提出5元一枝买芽做嫁接。但刘元勤一直拿不定主意——这苗该不该卖?
群众都在眼巴巴地瞅着他。基地建起不久,国新村一位姓窦的老党员主动来帮忙,大热天,一晌午觉的功夫,他能拔上两畦草。给他工钱,每次都被原封退回。刘元勤问他为啥这么做,他说,你这是替镇上做大好事哩,我得帮你干成,让老百姓都能沾光。
张平村的老会计也带着村里的账目来到基地“上班”,他对刘元勤说,“你放心搞研究,园子里的事全交给我们了。”
县、镇领导也多次来基地察看,现场解决不少实际困难。刘元勤心想,大家伙不都是想让这仙桃能成个气候,造福一方吗?说什么我也不能负了大家。一个人富不算富,群众都富了,才是真富。刘元勤下了决心,把当年2万棵成品苗全部卖给魏桥群众,一棵只卖4元。
记者感言:实现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终目标。从追求个人致富,到帮助群众共同致富,刘元勤的思想境界又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