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民养鸡兴业还有所谓“姓‘资’姓‘社’问题”的困扰,那时的鸡蛋供应一直是市场上按人凭票供应的紧缺商品;改革开放以后,农民养鸡冲破了在商品生产上的种种束缚,他们在各级政府的鼓励下,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兴办了让世人瞩目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蛋品产业,解决了全国亿万家庭的吃蛋大事,这是一个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的成就。
时代在发展,社会要进步。中国的蛋品产业是涉农产业,又是关乎老百姓菜篮子质量的民生工程;如何推动养鸡业从传统、简单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蛋品产业过渡,促进蛋品产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运行质量和效益,是事关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大事情。本报今天特约并发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工商联农业产业商会韩伟会长就国内蛋鸡业亦即蛋品市场发展问题所作的研究报告,希望能有助于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领导了解中国蛋品行业的现状,重视解决蛋品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韩伟会长创办经营的我国最大的蛋品企业韩伟集团;前不久,他还曾代表中国农民企业家出席联合国第十六届可持续发展会议,并应邀作关于中国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报告,引起了与会代表的高度重视。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蛋品生产国和消费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连续20多年保持世界第一产蛋大国的地位,蛋品产量超过世界蛋品产量的40%,比第二位到第三十位的产量总和还要多。2005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年直接消费鲜鸡蛋11.14公斤/人,已大大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时代在发展,社会要进步。中国的蛋品产业如何应对市场的挑战,从传统、简单的生产方式中“脱胎”改造,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进步,这是个关乎经济平稳发展、社会安定的大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重视。
国际蛋品行业发展过程及趋势
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蛋品行业,几乎都有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与观察发达国家蛋品行业的发展历史,剖析和梳理其发展轨迹,对于认识目前中国蛋品行业发展的历史阶段性、促进中国蛋品行业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纵观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无论是欧洲、美洲,还是在亚洲)的蛋品行业发展轨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它们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从分散生产到集中经营的发展过程。以美国为例,其蛋品行业发展历程由低级到高级,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庭院式”户外农场模式
20世纪50年代前,在西方国家传统的蛋品生产主要依附于家庭种植业,其生产上游的“原料”基本上来自家庭种植业的剩余,产品的“市场”也主要用于家庭消费,鸡蛋主要是家庭种植业的“副”产品。
由于以种植业为谋生手段的家庭和村庄对土地的依赖性强,在地理空间上分布非常分散,种植业产量和规模也十分有限,传统蛋品生产也仅仅限于“庭院式”户外散养,或“庭院式”户外农场模式,其生产与消费也是分散的、尚未形成规模的,仅限于家庭和当地有限区域内的消费。
第二阶段:“庭院式”与大型专业化养鸡场并存模式
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养鸡产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约有百年历史的美国农民“庭院式”养鸡生产模式开始衰退。在全美国的鸡蛋总产量中,代表美国农民家庭养鸡的中西部地区的产量比重,由1947年的49.7%下降到1965年的18%。据了解,促使美国农民“庭院式”生产模式衰退的主要原因是:第一,这种生产和经营模式已经逐渐同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养鸡技术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第二,现代化的养鸡设备和规模效益使得鸡蛋的价格下降,农民“庭院式” 生产模式处于不利的市场竞争地位。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鸡蛋生产模式在行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等方面也发生了“趋利性”演变,由原来的“庭院式”户外散养,演化为具有一定生产规模和技术含量的、专门满足蛋品市场需求的专业化养殖厂生产模式;此模式在逐步摆脱传统生产经营方式限制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原料采购与产品销售两头在外的市场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的行业发展态势。
此阶段的具体特点为:第一,随着新的养鸡技术的开发和机械化程度的普及,生产经营基本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的格局;第二,鸡蛋深加工技术及蛋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拉动了蛋品的市场需求,延长了蛋品产业链,刺激了蛋品的消费;第三,随着人们对鸡蛋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和对禽病防控工作的要求,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安全标准和禽病防控体系。
第三阶段:集约化大型生产基地模式
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美国城市近郊的专业化养鸡场逐步衰退,大型生产基地模式开始出现,主要原因在于:第一,城市发展使得近郊土地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增加了近郊养鸡的成本;第二,大量的城市居民移居郊外,提出养鸡场必须认真地处理鸡粪的要求,必须建立远离城市的生产基地,以避免养鸡场对环境的污染; 第三,运输条件的改善,减少了运输费用,使得远郊生产基地养鸡成为可能。
随着大型集约化生产基地模式的建立,美国蛋品行业逐步进入产业一体化生产阶段。具体表现在:
第一,随着先进的集约化产销体系的建立,实现了饲料生产、鸡蛋生产、鸡蛋加工与销售一体化经营;
第二,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集中趋势更加明显,蛋品行业出现寡头垄断的局面。据相关资料表明,美国蛋品行业销量前十位的企业蛋品市场占有率达到40%之多;
第三,蛋品生产企业实施跨国经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蛋品产业为了降低成本,实施全球一体化经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廉价劳动力,向国外投资并争取世界市场,形成了跨国的产业一体化。
综上所述,美国蛋品行业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家庭散养、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三个发展阶段。
日本蛋品行业的快速发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发展过程同美国一样,也经历了由“分散”逐步走向“集中”的过程,经历了包括农户家庭养鸡、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生产等不同的经营发展阶段。
集约化——国际蛋品生产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蛋品行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从分散的农场经济向高度专业化、标准化、一体化的集约经济发展,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以美国为例,目前,前10位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0%。
加工趋深—蛋品消费将成为鸡蛋消费的主要方式。
世界蛋品工业的发展已有百年的历史,随着蛋品深加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专业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经过初级加工或深加工的半成品、再制品、精制品及以鸡蛋为主要原料的新产品不断涌入市场。国际市场上在鲜蛋销售呈现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蛋品的消费却在持续增加,蛋品消费已成为发达国家鸡蛋消费的重要方式。
截至2003年,美国蛋品消费率(蛋品消费占全蛋消费总量的比重)已达到28.4%,日本蛋品消费高达20.8%,英国蛋品消费也占到全部蛋类消费的24.6%,这个数字到2010年时还有望达到30%。加拿大在鲜蛋销售降低1%的情况下,蛋品消费增长2%-3%。目前,发达国家平均蛋品消费率在20%-25%之间,预计将来这个比重还会提高。
追求品质—蛋品消费具有向高品质发展的趋势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鲜蛋及蛋品消费越来越注重产品的品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蛋鸡饲养更多关注动物福利。欧盟已经明确提出禁止笼养蛋鸡,至2012年基本实现无笼养鸡,鼓励“谷仓养鸡”和“自由散养鸡”等方式,每只蛋鸡至少拥有550cm2的饲养空间;第二,鸡蛋从产出到包装上市整个过程实现“无触摸”化。发达国家的鸡蛋生产基本采取整套自动化生产设备和处理系统,从鸡蛋的产出到最后的包装入市全是自动化操作,整个过程不需要任何人工直接触摸,大大增强了鸡蛋食用的安全性;第三,蛋品的附加值越来越高。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蛋黄粉、蛋白粉等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随着蛋品加工技术(膜分离技术、色谱技术等)的进一步发展,更多含有各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已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集约化——中国蛋品行业面临挑战
中国是鸡蛋生产和消费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蛋品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鸡蛋消费量也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是,由于长期沿袭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致使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市场集中度低。目前,我国的蛋品行业基本上处于西方发达国家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时期,还处于 “分散”生产的发展阶段。纵观我国蛋品行业的发展历史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传统农户散养模式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鸡蛋在人们的生活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前,蛋品行业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分散小农生产模式。鸡蛋是在农产品(20.07,0.06,0.30%,吧)剩余经济条件下的一种副产品。
20世纪80年代前,我国的经济与科学技术尚处于发展滞缓的低迷状态,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在建国初期很长一段时间内,鸡蛋并不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而是视为一种高消费品进行消费。由于经济技术的落后,蛋品的市场需求并不大,没有形成规模生产的内在动力,分散式的、小农式的、自给自足式的生产状态成为必然。
第二阶段:适度规模化、专业化的大中型养鸡场生产模式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蛋鸡生产进入了由农户散养向适度规模化、专业化过渡的阶段。在政府“菜篮子工程”政策、资金等因素的支持下,全国各大中城市相继兴建国有及集体所有制的大中型机械化养鸡场,其蛋鸡饲养规模一般都在数万只至几十万只。这些国有和集体养鸡场的建立,大大提高了我国养鸡业现代化生产水平,缩小了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是我国蛋品行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
这个阶段是我国蛋品业发展的辉煌时期,在国有大中型养鸡企业的带动下,规模发展迅速,科技应用普及,产量迅速增加,人们消费水平提高,蛋品行业利润较高,市场集中度大大提高,我国蛋品行业在一段时期内,由“分散”走向了一定的“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