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荆门市推进“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的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拉动养牛业发展,探索出南方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的新思路。
农区养牛 节粮为先
荆门是湖北水稻生产重要地区,农户普遍有饲养水牛的习惯。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水牛役用功能逐渐减弱,数量减少,与此同时,市场对牛肉、牛奶的需求却在增加。发展现代畜牧业,需要将役用牛转变为肉用、奶用牛,实现规模化养殖。荆门市农业局局长李文元说,从上世纪90年代起,荆门就开始探索“种草养牛”模式,牧草种植面积一度达10万亩。但随着国家对粮食生产给予政策倾斜,农户种植牧草的积极性下降,养牛业因饲料不足陷入困境。
在粮食主产区发展畜牧业,必须从“食粮食草型”向“节粮型”转变。荆门市每年粮食种植产生秸秆300多万吨,若直接还田,需3年~5年才能腐烂,致使土壤氮素不足,也不利于病虫害防治,利用率不到20%。秸秆大量焚烧则造成环境污染。而秸秆经过技术处理,可以成为养牛的好饲料。
据农业部门测算,3亩田所产秸秆可养1头牛,当地秸秆资源如果全部用作饲料,可养90万头牛。秸秆过腹还田,是养菇绝好的有机肥,可实现循环利用。
秸秆养牛 变废为宝
荆门市沙洋县垢冢村是秸秆养牛实验基地。该村肉牛养殖从零起步,两年实现年出栏肉牛2000头,仅循环经济一项,全村户均增收6879元。作为垢冢村养牛龙头企业的科牧公司,今年计划出栏肉牛4000头。该公司负责人刘斌告诉笔者,依靠秸秆养牛,每头牛每年消耗2500千克秸秆,辅以精饲料,饲料总成本降至700元~1000元;以前一文不值的秸秆,现在每亩可卖100多元;牛粪作为培育双孢菇的优良垫料,每500克可卖0.3元~0.5元,基本与牛饲料投入相抵。这样一个简单循环,肉牛养殖、双孢菇养殖、粮食种植效益提高了,农业废弃物污染也在循环中得以消除。
2006年,垢冢村村主任李清泉买回8头牛,如今已繁殖13头母牛,还有4头即将产子。李清泉说,开始养牛时,牛粪处理是个大麻烦,丢到哪里都是污染,后来通过推广牛粪循环养双孢菇解决了这个问题。李清泉算了一笔账:用秸秆和牛粪做菇床垫料,秸秆每500克0.1元,干牛粪每500克0.3元,一年种3茬菇不用换,又便宜又肥沃;600平方米的大棚总投入1.2万元,其中稻草4000元,牛粪4000元,菌种2000元,肥料1000元~2000元,每平方米产双孢菇15千克,按每500克2.5元计算,产值4万元。要是养牛同时养双孢菇,光用牛粪一项一年就省几千元。
水牛挤奶 营养好 效益高
荆门市水牛存栏18.51万头。荆门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彭敬宝说,水牛抗病能力较强,与普通奶牛相比,水牛产的奶乳脂肪、蛋白质、干物质含量高。但现有水牛属役用型水牛,产奶量偏低,发展奶水牛产业须改良水牛品种。
2007年,荆门市启动水牛改奶牛工程,引进良种与本地牛杂交,全市改良母牛增加至5000多头,每头牛年产奶1200千克~1500千克。荆门市团林铺镇天露奶水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技术支持,与农户签订合同,农户饲养的奶水牛产下小牛后,可以把母子牛交给基地免费寄养;基地对母牛统一挤奶销售,基地奶水牛现已有一半开始产奶,产品供不应求。
合作社负责人丁功建告诉笔者,饲养奶水牛每天成本约10元,每头牛日产奶约8千克,售价比一般奶高1倍,年销售收入近万元,生下小牛犊每头可以卖3000多元。
荆门市委副书记张良成认为,养牛业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一般养殖户无力投入。荆门市坚持分散养殖与规模养殖相结合,基地养殖与农户养殖相联结,通过“农户分散饲养,公司集中育肥,协会统一销售”模式,降低农户投入和养殖风险,缩短繁育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