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牛业持续快速发展,牛奶牛肉产量不断增加。2006年,我国牛存栏13944.2万头,牛存栏数居世界第三位;奶类产量3302.46万吨,牛肉产量750万吨,比1980年分别增长27倍。但人均占有量较低,人均奶类占有水平仅25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发达国家的1/12;人均牛肉占有水平为5.7公斤,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牛奶和牛肉的消费需求将出现快速增长的趋势,促进了我国养牛业的快速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养牛业是实现畜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二元种植结构向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的有效途径。我国奶牛业和肉牛产业前景广阔。
良种化程度低是制约我国奶牛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虽然上个世纪我国引进了一批奶牛肉牛优良品种,用于改良地方品种,并成功培育了一批兼用牛品种,但由于育种水平不高,目前这些品种的生产性能与国外优良品种相比差距明显。目前,我国奶牛平均单产仅4000公斤,与世界平均水平6000公斤、发达国家8500公斤相比,差距明显;我国肉牛平均产肉量约134公斤,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每头存栏肉牛年产肉量仅相当于德国的60%。为促进奶牛肉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生产实际情况,引进适合我国国情的优良品种,加快牛品种改良步伐已刻不容缓。
德系西门塔尔牛是世界著名的乳肉兼用牛品种之一,具有较高产奶和产肉性能,淘汰母牛的残值较高,生产成本低,综合养殖效益明显。根据德国农业部统计,德国经过品种登记的母牛存栏超过65万头,其平均产奶量为6768公斤,平均乳脂率4.15%,平均乳蛋白率3.50%。一般情况下,母犊用作产奶,公犊增重快,适宜做育肥牛。
经实地考察,充分论证,农业部决定引进并推广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及其相关技术,加快我国牛品种改良步伐,提高生产水平,促进产业持续健康发展。2007年7月23日,中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林部签署了《关于推广应用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种遗传物质和相关技术的合作协议》(以下简称“中德合作协议”)。根据中德合作协议,我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司和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林部,分别委托全国畜牧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和德国宝牛育种中心(以下简称“BVN”)负责协议的具体落实工作。2008年4月1日,总站与BVN在北京联合召开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推广项目实施方案签字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全面启动了中德合作项目。同时制定了项目实施方案,明确进度,细化分工,其中总站负责组织实施区域改良试验;BVN负责提供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优质冻精,对技术人员进行培训;项目专家负责规模牛场集中测试工作。
根据我国养牛业实际情况,经农业部和省级畜牧行政主管部门同意,总站确定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山东、河南、新疆等7个省(区)为项目实施省。这些项目省区域代表性明显、改良工作扎实、奶牛肉牛生产有一定规模,区域试验结果代表性强。7个项目省(区)确定了项目试验点,完成了项目用基础母牛群的挑选工作,正在积极组织配种工作,预计今年能完成30%的配种任务。如吉林省牧业管理局选择德系西门塔尔牛养殖区前郭县查干花种畜场和加系西门塔尔牛养殖区九台市繁育改良站作为项目试验点等。目前,德系西门塔尔乳肉兼用牛推广应用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