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州畜牧兽医工作站, 甘肃 临夏 7月18日,临夏县北塬乡某银狐养殖场饲养的银狐群中,部分银狐突然发生一种以呕吐、腹泻、呼吸困难等为主要特征的疫病。发病银狐不分年龄大小,但以幼狐为甚。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巴氏杆菌病,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5月30日,该银狐饲养场,从外地购入种银狐16只,进场后,未经采取任何防疫措施,直接与本场银狐群饲养在同一饲养场。此次发病,先由购进种狐发病,随后传染给本场银狐发病。该银狐饲养场共饲养银狐3 276只,其中幼狐2 120只,母狐1 062只,公狐94只;共发病33只,发病率为101%,致死率为455%。病狐表现突然发病,精神极度沉郁,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渴欲增加,可视黏膜发紫,呕吐,排出淡黄色或黄白色相间的稀粪,咳嗽,呼吸困难,口鼻流出泡沫样液体。 2 病理剖检 气管内有多量泡沫样液体,肺轻度肿大,色暗红,有出血点,肺门淋巴结肿大,有点状出血;肝肿大、质脆、色暗紫,表面有坏死点;脾点状出血;心肌、心内膜、肾皮质层、膀胱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点;肠黏膜有出血性炎症。 3 实验室检验 (1)取病死银狐肝、肺、脾组织涂片,瑞氏染色镜检,见有多个散在或成双排列,形态一致,呈明显两极着色,两端钝圆的小球杆菌,革兰氏染色阴性球杆菌。(2)无菌采取上述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麦康凯、肉汤培养基,结果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出灰白色、边缘整齐、光滑湿润的圆形菌落,菌落周围无溶血现象;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出透明露滴状小菌落;肉汤中生长良好,呈均匀混浊,管底生成黏稠沉淀物;麦康凯斜面未见细菌生长。取纯培养物涂片,染色镜检,其菌体形态与前相同。(3)取分离的纯培养物做生化试验,能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麦芽糖、木糖、乳糖、鼠李糖、山梨醇和甘露醇;生成靛基质;M.P.试验和VP试验均为阴性;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均为阳性。(4)无菌采取病死银狐肝、脾组织用灭菌生理盐水1∶8稀释成悬浮液,过滤,取上清液,接种小鼠4只,每只03 ml。接种后小鼠于18~24 h全部死亡。剖检皮下组织、腹膜有出血点,心包变厚,心包内积有多量淡黄色含有纤维素样液体,肝脏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取小鼠心、肝、脾分别涂片染色镜检,其菌体形态完全与病料中菌体相同。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实验室检验,诊断为巴氏杆菌病。 4 药敏试验 按常规药敏纸片方法测定,选用8种药物做抑菌试验结果,分离株对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链霉素有高度的敏感性;对磺胺嘧啶、诺氟沙星、庆大霉素中度敏感;对四环素、红霉素不敏感。 5 防治 (1)立即将发病银狐和饲养于铁笼的健康银狐群隔离,发病银狐每只肌肉注射青霉素40万IU,链霉素20万μg,2次/天,连用5天,磺胺嘧啶片按05%比例混入饲料内连喂7天,饮水中加入畜禽口服补液盐、维生素C片,连续饮水10天。用药后银狐发病减少,死亡停止。对未发病的银狐,用磺胺嘧啶混入饲料饲喂,预防发病。(2)对银狐饲养场地及周围环境彻底清扫,饲养铁笼、用具清洗后,用5%甲醛消毒液喷洒消毒,2次/天,连续6天。病死尸、粪便集中深埋处理。(3)加强饲料的卫生质量和饲养管理制度,保障饲料卫生质量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