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个多月,由“三聚氰胺奶粉”引发的中国乳业“911事件”似乎已渐渐恢复平静,但阴影并未过去。
近年来一直以30%以上增速高速发展的中国乳业遭遇行业性重创。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仅在9月18~19日两天的时间里,北京市所有乳制品销量下滑了近80%。而根据农业部的一份数据表明,在9月22日倒奶现象进入高峰期,比重高达23.6%。
据一位乳业元老推测,虽然目前市场在渐渐恢复,但乳业发展速度已骤然回落到2007年以前的水平,明年初也未必能恢复到2008年初的水平。
“更重要的是形象的损失,诚信的损失,品牌的损失,中国制造品牌的损失。”国家学生奶计划专家委员会主任蒋建平表示。
一条长长的乳品产业链,连接着200多万户奶农、规模不等的牧场和1200万头奶牛,连接着1000多家乳品企业和数十万从业人员,以及连年快速增长的各色消费群体。这条长长的乳业链,在原料、储运、生产、包装、物流、销售等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似乎都可能隐藏着安全风险。
回顾这场余震犹存的乳业“911事件”,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就此,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协会、专家学者以及各大乳品企业已基本达成公识:症结在于当前奶源的组织模式。
原奶环节是整个乳品产业链的源头、基础,也是最薄弱滞后的环节。针对这一重大隐患,并非没有呼声,只是这个呼声已被快速发展的乳业狂飙声浪所淹没。
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介绍,当前我国奶源主要有三大类:规模牧场、养殖小区和散户,其中散户约占60%,“三聚氰胺事件”问题也主要出在这一类,大量的非法奶站主要因散奶而生存发展。他指出,全国的20939家奶站主要可分为四种模式:规模牧场的奶站,直接对加工厂,容易管控,奶源质量最高;养殖小区奶站,奶农把牛集中饲养挤奶,加工企业和养殖小区可以监控,但漏洞在于小区管理人员的素质风险;加工企业自建的奶站,奶牛分散饲养集中挤奶,牛吃的什么饲料、有没有病,谁都不知道,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监管难点;第四种是流动奶站,没有任何固定的挤奶措施,经手奶贩子走家串户收奶供给加工企业,这种奶站是监管的盲点,应该坚决取缔。
为何很多著名品牌在这场“911事件”中遭遇重创,而有些却安然无恙或影响不大呢?专家分析认为,这与各自的奶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业内人士表示,三元之所以未登上黑榜,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销售量不大,拥有的牧场奶源可以满足加工需要,因此不需要去收购质量不稳定的散奶。上海壹言商务咨询公司分析师汤志庆曾就此表示,光明在此次事件中几乎未受冲击也与其发展模式和奶源结构有关,光明控股的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牧场,而有些企业的模式则类似于“无资产”的“抢奶”模式。
有媒体报道称,一位中国奶协人士透露,国内三元、光明、完达山等乳品企业还有一些自己的牧场,但像蒙牛、伊利这样的一线企业拥有自己的牧场非常少,比例很低。
一方面是强大的市场销售能力,一方面仅有的示范牧场远远不能满足加工需求,在此背景下,著名品牌遭遇散奶之痛也就不难理解了。
乳业“911事件”使得原本隐藏的“散奶冰山”终于浮出水面,一场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奶农长期利益的奶源革命已势在必行。
值得欣慰的是,中国各大乳品企业已经各自开始探索不同的“奶源革命”之路。
据悉,乳业“911事件”发生以来,伊利、蒙牛和光明乳业三巨头都针对奶源问题采取了“不计成本的解决方案”,除了都配置三聚氰胺检测仪器之外,伊利和蒙牛在奶站采取了“人盯人、人盯站、人盯车”的管理方式,光明则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奶源革命”的范围,拒收散奶,推行集中饲养、规模饲养、科学饲养,同时扩大了奶牛“身份证”管理的范围。
相关资料显示,乳业“911事件”之前,光明的全国奶源结构由规模牧场、小区牧场和散奶组成,其中自营规模牧场210个、合作规模牧场近500个,占据奶源结构的绝大部分,散奶只占5%左右。
乳业“911事件”之初,光明乳业已决意“壮士断腕”。“把这5%的散奶全部砍掉,做到全国100%拒收散奶,坚决取缔二道奶贩子。”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公司快速发展不是错,但一定要和奶源发展同步,如果奶源不能得到保障,宁可不建新工厂,不扩大生产规模,也不能以此为代价伤害消费者的利益。”
据悉,光明之所以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做到全部拒收散奶、规模饲养,在于其5年前就开始发动星火燎原式的“奶源革命”。资料显示,早在2003年,光明就开始率先在上海地区拒收散户牛奶,取消奶站。至2004年底,上海已经实现了养牛规模化,户均养牛已超百头,全部采用机械化挤奶和就地冷却系统,此后光明“拒收散奶”战役开始由华东、华中、华南、华北逐步扩展到全国。
“原本规划今年年底能够实现全国范围内100%拒收散奶,但‘三聚氰胺事件’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使光明决定马上行动。”郭本恒表示,光明等于提前3个月完成了100%拒收散奶的计划。
“我国很多地方一直提倡养牛‘千家万户总动员’,宣传‘家有三头牛,一起奔小康’,但实际上这样安全风险太大了,企业无法时时刻刻全面监测到散户奶牛养殖是否规范,当然也就无法真正确保散户生奶的质量。”光明乳业主管质量的副总裁张华富表示,发达国家已经是“规模化养殖,机械化挤奶”,我国乳业上游发展与其相比显然有很大差距,但发展方向肯定是要和国际接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