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治区凌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泗城镇陇雅村陇堆屯,村民大都还是住平房,但该屯的猪却普及了“小洋楼”。屯里42户人家,家家有“猪楼”,而且这种现象还不断向其他屯蔓延。10月23日,记者走进陇堆屯,探访当地村民向空中发展养猪场,推行“立体养猪”模式,不禁啧啧称奇。
凌云县水利局杨三积攒了点钱,今年1月辞去了公职,理由很简单:“我要回老家大石山区陇堆屯盖楼养猪。”她这一理由,当时惊呆了凌云县水利局领导,但现在她成功了,半年就赚了5万多,她的一位同事羡慕地说:“早知道我也建猪楼养猪了。”
中午13时,记者来到杨三的“猪楼”,杨三大姐正在猪楼三楼给20几头猪喂食。 “我现在有小猪100多头,前几天刚卖了89头生猪,每头净赚500多元,一下子赚了5万多。”杨三大姐兴致勃勃,比起当年坐在办公室里享受空调,满头大汗的她找到了新生活,“再过4个月,我这100多头小猪又可以出栏了。”
记者好奇,杨三大姐一个女人,如何能照料上百头猪?
陪同记者采访的陇堆屯支书吴天来说:“别说一百头,就是养200头也没有问题。”
吴天来找了一块石头,坐下来和记者聊:“我们的饲料来源有二:一是山里的桑叶,这是青饲料,山里取之不尽,猪吃这种饲料,健康绿色肉质好;二是‘猫豆’,凌云县有个药厂,主要是从‘猫豆’里提取一种成分,但提取后的猫豆浆,是上好的猪饲料,比酒糟还有营养,我们拉回来,不需要加工,可直接喂猪,这就节省了饲料加工的时间和劳力。”
记者问:“喂饲料节省劳力,但猪喝水还得一担担地挑,上百头猪,杨三大姐一个人能行?”
吴天来说:“我们给猪喂水全自动。”说到这里,吴天来领记者去自己的“猪楼”看。在“猪楼”二楼,一种现象把记者惊呆了,一头母猪,正在咬自来水水龙头喝水,当这头猪喝足了,就大摇大摆地离开,其他的猪随后赶到,也自动去咬水龙头饮水。
“没有见过吧?”吴天来说,“猪要喝多少水,就自己到水龙头来取,标准的节水节能环保。我去参观过一些国内的大型养猪场,发现他们也难免浪费水,但我们却攻克了这一难关。”
在陇堆屯,村容村貌酷似城镇,“猪楼”比居民楼还多,有的还安装了不锈钢防盗窗、楼梯扶手,楼内干净无味。杨三大姐一人就建了两栋猪楼,而且,在这个村,有些人即便自己不建居住楼,也要建“猪楼”,吴长安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吴长安有两个孩子读大学,一个在百色师范学院,另一个在广西师范学院,家里比较拮据。这几年,吴长安出外打工赚了点钱,在选择是先建楼房还是先建猪楼上,他没有犹豫,决定自己先住瓦房,尽快建起猪楼养猪,他现在养了23头猪。
吴天来说:“今年,我们村已经出栏生猪达1000多头,产值100多万,利润50多万。一头猪,饲料成本平均500多元,预防花费10多元,其他各种杂费100元左右,现在,生猪7块多1市斤,1头猪150市斤左右,7×150-500-10-100=440,一头生猪保守估计净赚440元。母猪是自己养的,又不需要购买仔猪,成本低,市场前景无限。”
陇堆屯地处大石山区,土地稀少,以前,他们想了许多发家致富的门路,但大都难以突破缺地缺水瓶颈,现在,发展养猪业成为他们致富的一条捷径。
今年,陇堆屯在发展“空中养猪场”的同时,组织起了凌云县养猪专业合作社,目前有成员34户。合作社发挥了规模集成、技术传递、智慧共享、信息集合和诚信培育等功能,成为沟通农户与市场之间的一个桥梁纽带,使他们养猪的规模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大幅增长。
由于大石山区生态环境好,养出来的猪也是绿色产品,因此,产品供不应求。每月,南宁、柳州、百色等地的肉联厂纷纷到此订购,猪未长成,已订购一空。 在缺少土地和水的大石山区,陇堆屯走出了一条传奇的致富路,周边村寨争相仿效。(王万程 王世勇 向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