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内外“奶老板”共商乳业出路 南国早报讯 (记者甘宁 通讯员毕朝斌) 近期广西乳品销售量比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时回升10%,意味着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心开始恢复。11月20日,记者从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举行的西部乳业发展协作第六次会议上获悉了这一数据。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奶业遭受三聚氰胺事件的不利形势下召开的,来自西部的乳品行业代表齐聚南宁,讨论这次事件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保护奶农成焦点
根据2007年的统计,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的奶类产量和奶牛存栏量约占全国奶业的“半壁江山”,其中内蒙古、新疆、陕西、宁夏等都是奶业大省。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给消费者带来巨大心理恐慌,市场上的乳品销售几乎处于停滞状态,部分乳品企业停产、停止收奶,奶农大批倒奶。西部的乳品企业几乎都被波及。经过各地政府部门积极工作,较好地解决了奶农无法交奶的问题,化解了危机。
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指出,当前不少乳品企业的运转面临严峻形势。在事件突发后,各地乳品企业纷纷响应政府号召,多收奶,不让奶农倒奶杀牛,企业收购的牛奶都做成奶粉积压在仓库里,如果消费信心不能回升,这些奶粉就会成为企业的“堰塞湖”,把企业流动资金挤占完。该协会秘书长王伟民说,一个企业积压1000吨奶粉就是3000万元,哪个企业能有这么多的资金支撑?他呼吁国家建立奶粉储备库制度,这样一来能救乳品企业,使企业正常运转继续收奶;二来也是救了奶农,乳品企业一旦关门,奶农的奶还是没有保障。另外,该协会还呼吁理顺奶业管理体制,不应再让奶业处于多头管理之下,避免出现监管不力的情况。
奶源基地受重视
与会企业代表在交流三聚氰胺事件的巨大影响时,几乎都在反思“奶霸”这一行业毒瘤。“奶霸”即无良奶贩子,他们控制了农村的散奶收购。一名乳品企业代表说,有时企业去收奶,如果不和“奶霸”联系,即使进村出高价也收不到一滴奶,这些“奶霸”对奶农克扣斤两,对企业掺杂使假,他们是造成乳品行业危机的重要原因。
“奶霸”是乳品企业无序竞争结出的“毒瘤”,许多企业为了迅速扩张,走上了“先有市场、后有工厂”的路子,通过投放大量广告激起市场需求后,却出现了奶源供不应求的瓶颈,于是企业就从散养农户中收奶。各企业之间争夺奶源十分激烈,才让“奶霸”有了可乘之机。
奶业“地震”之后,震醒了企业,震跑了“奶霸”,许多与会代表都表示要重视奶源建设,结合国家整顿奶站,建立企业自己的奶源基地,彻底把奶源质量控制在手里,从源头保证乳品质量安全。
探寻奶业发展模式
恢复消费者信心,重塑乳业形象也是代表们关注的焦点。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梁雨祥在会上交流时透露,广西乳品在这一波奶业危机中站稳了脚跟,未有产品被检出三聚氰胺,目前消费者信心逐步恢复,广西乳品销售量比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时回升10%。
会上,来自北京的奶业专家乔富龙认为,目前“乳品企业+奶站+奶农”的发展模式是畸形的,个人经营奶站导致了“奶霸”的出现。建议可以由政府帮助奶农以奶牛养殖村为单位,组建全国统一的奶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集体拥有和经营奶站,以便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奶农收益并规避掺杂使假行为,奶农可以把奶牛折价入社实现牛场规模化。这样一来,奶农可以横向联合起来制衡私营乳品企业,乳品企业只能选择合资合作或代加工,避免垄断性的龙头企业“犯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