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肉牛生产的发展出现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历程:过去全省“有牛无厂”。肉牛加工企业只能称得上是屠宰站,深加工能力差,产品档次低,根本谈不到出口,牛肉的商业价值一直无法提高。现在全省“有厂无牛”。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使得全省肉牛加工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个问题却“意想不到”地出现:“企业有了,牛又不够了。”现在全省肉牛加工企业总计30余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头以上;其中大规模肉牛加工企业20多家,年加工能力150多万头;但是全省年可提供的优质架子牛不足100万头。几乎所有的加工企业现在都吃不饱,大部分企业生产能力不足设计能力的40%。
镜头一
家住哈市南岗区的孙老太在超市买了两公斤皓月牌牛肉,花了64元。孙老太感慨“牛肉太贵了”。超市服务员告诉她,半年来牛肉一直在涨价,听说很多加工企业没有牛可宰,今后可能“更贵”。
镜头二
哈市某屠宰场,投资200万建3个屠宰点生产“放心肉”,开业当天宰了70头牛,一年后生产报单上还是“70头”。其中两个屠宰站已经转行,剩下的一个生产的牛肉早已不是“放心肉”了。一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竞争不过民间的‘一把刀’啊,他们的成本低,我们由于屠宰量太小,连屠宰费都挣不出来。”
镜头三
某县投资千万元建一肉牛加工场,年生产能力10万头。筹建前县长很有把握地说:“牛不成问题!只要有牛经纪人,就有牛。”如今因牛源不足,5条生产线停了3条。负责人苦闷地说:“赔钱也得撑着,黄都黄不起呀!”
黑龙江省肉牛产业怎么了
我省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农民素有养殖肉牛的传统,“十五”期间我省被列为全国肉牛生产优势区域。全省实施“主辅换位”和发展效益型畜牧业战略,启动了东部肉牛产业带建设,全省肉牛产业有了较快发展。2004年,我省牛肉人均占有量8.2千克,在全国排名第10位。到2005年,全省肉牛存栏660万头,出栏肉牛359万头,分别比2001年增长了64.8%和84%,肉牛出栏数量仅次于河南、河北、山东、吉林,居全国第5位。2005年全省牛肉产量54.1万吨,居全国第4位,产量较上年同比增长20.4%。
单纯看数字,我省肉牛产业似乎非常乐观,可是一路采访下来,无论是畜牧部门负责人、企业负责人还是养牛户,异口同声反映的问题是:肉牛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很难满足加工企业的需要;肉牛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牛源短缺、饲养水平下降、比较效益差。近些年,我省肉牛生产发生了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变化:从“有牛无厂”到“有厂无牛”,肉牛生产进入一个令人费解的“拐点”。长此下去,我们“牛将不牛”!
记者从省畜牧兽医局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省肉牛存栏500万头,同比下降1.6%;出栏400万头,同比增长2.2%,但真正能达到加工生产标准的育肥牛不足100万头。而我省设计加工能力1万头以上的企业22个,年可加工肉牛近150万头;全省肉牛加工企业总计近30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头左右,缺口显而易见。因去年肉牛价格偏高,很多牛没到出栏时间就被宰杀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们这个肉牛生产大省面临如此严峻的发展问题呢?
“母本工程塌腰”
黑龙江省肉牛生产问题首先出在老“母”上。
据统计,我省2005年末繁育母牛存栏280.2万头;2006年237.1万头,一年锐减43万多头;现在可繁母牛数量还在下降之中。
肉牛繁育母牛相对于猪、羊、鸡等品种而言不仅繁殖率低(单胎)而且生长速度慢,所以饲养母牛的比较利益较低。养一头猪,从出生到宰杀仅需5-6个月,现在的效益是800-1000元;而一头肉牛育肥6个月的效益不足600元。繁育母牛18个月后才能进行配种,配种10个月后才能生产一胎小牛,比较效益显而易见。所以近些年,很多农民将母牛当成育肥牛养,宰杀母牛现象严重,使繁育母牛数量逐年减少。另外,分而散的饲养方法和饲养理念使许多繁育母牛处在粗放的饲养状态下,影响了繁育母牛的发展。可繁母牛数量少,无法解决各育肥场架子牛来源,近两年我省大多地区依靠山东、河南等地调进,受架子牛价格、疫病、运输条件等因素的制约,不仅会增加养殖成本,还会带来养殖风险。
养了四年肉牛的双城农民李四江算了一笔账:一头舍饲的可繁育母牛每年的饲养成本是1400元(在没有疾病的情况下),正常产的牛犊5个月后断奶能卖1900元,利润500元,按说也还算可以,可因母牛的冻配率不足50%,很多母牛一年到头就“空怀”了,500元的利润也不能确保到手,而育肥一头架子牛能赚500元,谁还愿意养母牛?自家的母牛冬天就在外面冻着,家里有啥就吃啥,一头母牛产完二三胎就不行了,只能杀而当肉牛卖了。“没了母牛,还生产啥肉牛?”老李心痛地说。
李四江的邻居姜奎2007年开始把牛全卖了养猪,他说,养一头猪4个月出栏可赚800-1000元,一头牛育肥就要6个月,只能赚500-600元。
省畜牧局副局长王德胜说,我省可繁母牛减少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饲养水平低,大多数农民嫌舍饲成本高,都采取散养方式。冬天在外面冻着,饲料粗糙,很多母牛都有代谢疾病,繁育能力低下。二是人工授精技术水平低,如果像奶牛那样有成熟的人工授精技术,肉牛可繁母牛的数量就会有所增加。现在由于肉牛涨价,很多地方都在补栏(育肥),但这些只能治标,要治本必须加强可繁母牛的规模养殖,因为养殖周期和回报周期长、占用资金量大,所以在起步阶段需要政府支持。
“小打小闹”欠规模
黑龙江省肉牛生产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小打小闹”欠规模。
目前,我省肉牛生产多以3-5头小规模为主,规模化养殖不足45%。肉牛生产分散、生产方式落后。养牛户一直采用长期“吊架子”(需时两年半)和短期直线育肥(5-6个月)的饲养方式,达到出栏体重500千克一般需要30到36个月,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长期分散饲养造成防疫成本高、品种改良难、可繁母牛产科疾病多发、各种服务组织功能无法体现、造成架子牛无论是质量和数量都无法满足市场和加工企业的需求,更别提优质优价了。在饲养上绝大部分肉牛生产农户都是全放牧形式,有的甚至夜间都不收回来,更谈不上喂精料育肥、修建青贮池,利用牧草或玉米秸秆青贮进行饲喂的农户不足30%。分散饲养肉牛的养殖户疫病防治意识薄弱,疫苗注射需要在区畜牧局和乡镇畜牧站技术人员的动员下才能开展,绝大部分饲养大户未进行定期驱虫,牛胃鼓气病严重,死亡较多,肉牛管理技术性较差。肉牛的分散饲养致使目前全省肉牛冻精配种率仅为60%、肉牛育肥技术推广和应用的覆盖面也仅为60%左右。部分偏远地区在技术推广上受资金和交通工具的双重限制,母牛发情后繁育员不能及时进行配种,肉牛繁育仍采用本交配种。
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致使这些地区的肉牛生产效益极差。良种良法的规模饲养的牛犊周岁时售价高达1900元,分散落后养殖的只有600-700元,肉牛育肥从3月份开始买牛到12月底前出售,高的每头可获纯利700-800元,少的只有200-300元,相差一倍还多。而规模化养殖比例较高、基础设施配备好的地区则截然相反。讷河县以沿讷莫尔河和嫩江的六合镇、同义镇、老莱镇、二克浅镇、讷河镇等肉牛养殖集中的乡镇为肉牛基地,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园区,养殖大户和养殖产业村屯。全市有肉牛养殖产业村屯12个,养殖园区3个,1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242户,规模养殖户的养殖数量占全市养牛总数的62%。全市针对50头以上的肉牛养殖大户,随时提供肉牛舍饲育肥技术,加强饲养管理,缩短育肥时间,提高肉牛品质、出栏率和养殖经济效益使每头育肥牛纯收入达500元以上。畜牧局长付振义说,只有规模化养殖才能保证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解决‘母本工程’及规模饲养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解决优质优价问题。如此,才能真正给农民带来效益,提高肉牛质量,走好我省建设优质肉牛养殖大省之路。”王德胜强调。
产业链条“链”不紧
我省肉牛生产的发展历程是:过去全省“有牛无厂”,本地仅有的加工企业也只能称得上是屠宰站,深加工能力很差,更谈不到出口产品,牛肉的商业价值一直无法提高。2004年以后,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现代化水平的肉牛加工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使得我省肉牛产业一体化水平迅速提高。但另一个问题却“意想不到”地出现:“企业有了,牛又不够了。”现在我省大规模肉牛加工企业20多家,年加工能力150多万头,加上中小规模的总计30余家,年加工能力200万头以上。但是全省优质架子牛不足100万头。“大部分企业现生产能力不足设计能力的40%,几乎所有的加工企业现在都吃不饱。”王德胜副局长有些担忧地说。
还有一个原因使我省肉牛生产存在的问题“雪上加霜”:肉牛生产“企业+基地”的产业链条连接不紧,全省各地肉牛屠宰市场极不规范,加大了对现有加工企业的伤害。许多地方的“一把刀”骑着摩托走乡串户,对谁家有几头牛、一个乡每天需要杀几头了解得清清楚楚,加上他的屠宰成本低、肉价便宜,县乡两级市场基本上在“一把刀”手里掌控。采访中一位过去的“一把刀”披露,一头1100斤的牛能注“一挑水”,在加点儿凝固剂,它就不渗水了,宰牛不挣钱,卖注水肉才挣钱。很多农户贪图屠宰费用低就把牛交给了“一把刀”。
北大荒牛业有限公司经理李强说,大的肉牛加工企业把目光盯在大超市、大城市、发达地区和国外,和“一把刀”的竞争根本不在一个层面上。市场艰难,但他们仍奋力前行。他们认为,虽然市场培育的前期成本会很高,但这样的市场潜力也非常巨大、长期效益非常可观。最关键的是要和基地紧密结合,保障充足的原料供应。北大荒同农垦的12个农场长期保持紧密型稳定的合作关系,但是由于全国肉牛存栏都在减少,肉牛供应仍然不足。北大荒的肉牛加工能力是10万头,目前加工只能达到5万头,出口仅占35%,比预先设计的减少了15%,因为加工量小加工成本增高,比较效益减少,现在仅处于微利经营。
宾西牛业有限公司2007年度完成屠宰肉牛4.5万头,实现销售额2亿元人民币。产品出口美国、俄罗斯、中东的约旦、科威特等8个国家。宾县县政府为了鼓励养殖户与企业建立稳定的订单供应关系,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每年县里为农民解决养牛贷款贴息要250万元,发展基础母牛冻配50万元,‘奖励’乡镇100万元,建牛舍及青贮窖补贴至少要100万元以上,还有占地等的减免费用……”宾西牛业和养殖户长期的紧密合作型关系让双方都获益匪浅。当地有名气的“牛经纪”武宪军今年养牛净赚6万多元。三宝乡宝丰村养牛小区养牛大户刘士国的牛舍里有200多头牛,因为尝到了养牛的甜头儿,加上县里的政策,今年要增加到500头,省畜牧局综合处处长陈宏说,全省的肉牛加工企业都吃不饱,但像宾西牛业、北大荒牛业这样和养殖基地结合紧密的企业维持盈利还没问题。
看来,链条连接不紧,产业化水平低是当前解决我省肉牛生产加工的首要问题。
加大力度铺坦途
应该说,做大做强肉牛这一优势产业,我省有很多工作要做,有漫长的路要走。
王德胜认为,发展肉牛生产要像扶持乳业那样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要实施良种补贴政策,加强繁育体系建设。在肉牛品种改良上,坚持用地方品种作母本,用安格斯、西门塔尔、夏洛莱、利木赞等引进品种作父本进行多元杂交,培育适合我省特点的肉牛合成系。要迅速提高肉牛冻精配种比例,实施肉牛良种补贴政策。要加快规模化繁育母牛养殖场、区、大户的建设速度,在肉牛基地建设上,鼓励规模育肥场、小区和大户的发展,推进肉牛规模化饲养,引导养牛户由兼营兼业和小规模分散饲养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向转变。应积极促进龙头企业、经济组织和养殖基地一体化建设。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养牛户(场)成立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养牛户(场)组织起来有计划安排生产,统一与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和服务合同,建立合理的利益联接机制。通过组织制度和有效合约对农户进行约束,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维护产业整体利益。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和技术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专业培训平台,加强技术员、繁育员、饲养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职业技能。积极推进青贮种植和贮存饲喂技术,提升肉牛饲养水平。各市、县、乡要像抓奶牛青贮一样,抓好肉牛尤其是繁育母牛的青贮种植、贮存和饲喂,迅速提升我省的肉牛饲养水平。
令人欣喜的是,记者采访中得知,我省对发展肉牛生产和加工已经开始实施了一套完整的思路和举措。全省已经开始借鉴奶牛的相关产业政策,开始加大对肉牛的扶持力度。今年我省将拿出专项资金解决100万头繁育母牛的冻精补贴。这是我省对繁育母牛养殖扶持力度最大的一次。今年我省将按照省政府《肉牛产业建设规划》及拟出台的《关于加快肉牛产业带建设的意见》要求,争取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将扶持奶牛生产的政策延伸至肉牛。在推进过程中,要把肉牛良种化及种源基地建设放在首要位置,通过政策扶持,尽快改变肉牛良种化率低、繁育母牛效益低和合格育肥牛供应能力低的问题。要集中项目资金,在肉牛生产重点地区建设多处肉牛良种繁育中心,向周边地区农户和养殖企业提供良种母牛、人工授精、胚胎移植等种源和技术服务。在肉牛基地建设上,鼓励规模育肥场、小区和大户的发展,推进肉牛规模化饲养,引导养牛户由兼营兼业和小规模分散饲养向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方向转变。全省将重点支持繁育母牛的规模化饲养,对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和大户新增的繁育母牛给予政策扶持。把科技作为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主导措施来抓,大力推广规模化生产、标准化饲养等综合配套技术,尽快改变分散、粗放、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建立和完善市县两级专业培训平台,加强技术员、繁育员、饲养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逐步建立肉牛质量标准体系,提高我省肉牛业经济产品价值。全省力争今年末,基地内肉牛冻配改良比例由目前的60%提高到70%以上,肉牛良种率达到70%以上,为建设效益型肉牛产业奠定坚实基础。全省将加大标准化饲养技术规范的推广力度,全面普及舍饲集中育肥技术,不断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饲料报酬和胴体品质,缩短出栏月龄,提高平均胴体重,使收购合格率由目前的30%提高到40%以上,初步满足龙头企业的收购要求和市场消费需求。
省里的《意见》在各地也已变成实际行动。据悉,目前哈尔滨等地市已经开始筹集专项资金,开始实施“保母工程”。穆棱县决定,在2007至2008年两年内,繁改站(点)冻配改良所需冻精由政府出资购进免费提供,对农民冻配改良所产牛犊每头奖励50元,农民所饲养的可繁母牛实现免费冻配改良,力争全市冻配率达到85%以上,让西门塔尔遍地开“花”……
我们期待着我省肉牛这一优势产业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