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发端于农村的改革开放大潮,我国渔业率先走向市场,放开价格,在改革中探索创新,在改革中快速发展,渔业由改革开放前的一个“副业”迅速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产业,为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要贡献。
渔业成为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30年来,渔业总产值快速增长,成为大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2007年全国渔业产值达到4458亿元,比1978年的22.1亿元增长200倍;渔业在大农业产值中的份额,从1978年的1.6%提高到2007年的9.1%,增长近5倍。虽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很快,但是无论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渔业都算是其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渔业生产稳定发展,有效保障了农产品供给和国家食物安全。2007年全国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747万吨,是1978年的10倍,自1989年起连续19年位居世界首位。渔业生产的发展,成功解决了“吃鱼难”问题,丰富了城乡居民“菜篮子”,水产品市场长期稳定繁荣,为保障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和食物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
30年来,全国水产养殖面积由282万公顷增加到575万公顷,渔业人口由394万增加到2100多万,面积翻一番,人口翻两番,渔民人均纯收入6937元,比1978年的93元增长73倍,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从事渔业生产走上了富裕之路,渔业日益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渔业发展还带动了饲料加工、渔船修造、水产品运销及旅游、休闲、餐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渔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
支持保护体系提高渔业发展保障水平
改革开放初期,在解决“吃鱼难”问题中,中央和地方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投入,掀起商品鱼基地建设高潮,建设了一批水产养殖基地和水产原良种场,为以后渔业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了“两个趋向”论断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强了渔业基础设施和支撑保护体系建设,促进了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实践证明,农业基础产业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必须深入贯彻“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方针,在发展中不断加强对渔业的支持和保护,健全渔业支持保护体系,才能保持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产业支撑体系逐步健全,产业素质快速提升。水产原良种场体系逐步完善,水产选育种能力明显增强。全国水产苗种场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3000家发展到目前的16000多家。深水网箱、工厂化养殖已形成规模,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渔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渔业科技支撑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建立了一支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技术推广的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渔业科技创新推广队伍。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水产养殖业的应用技术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通过充分开发利用各种宜渔资源,积极挖掘发展潜力,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了湖泊水库、稻田河沟、浅海滩涂等多种国土资源合理开发,池塘、稻田、大水面、集约化等多种养殖模式广泛推广,水生动植物增养殖科学生产,食用、休闲、观赏渔业全面发展的新格局。渔业产业化水平大幅提高,“一条鱼带动一个产业”深入发展。初步实现了渔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形成以黄渤海、东南沿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长江中下游优势养殖区为主体的出口主导型优势水产品生产“两带一区”的格局。
“以养为主”走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初期,为解决城乡居民“吃鱼难”问题,同时避免对日渐衰退的海洋渔业资源造成更大压力,国家确立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随着对水产品需求的增加与资源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从1997年起,又适时调整了新时期渔业发展方针,将大力发展养殖与养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实践证明,“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适合我国国情,不是权宜之计,而是要长期坚持的发展方向。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提出,要求像重视耕地一样重视水域的开发利用,把加速发展水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粮食转化的一个战略措施来部署;确立了“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发展方针。此后,我国渔业不断进行结构调整,陆续实行了海洋捕捞“零增长”、“负增长”和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等政策。
从1988年开始,水产养殖产量超过了捕捞产量,到2007年,养殖产品在水产品总产量中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26%提高到69%,实现了渔业发展从“以捕为主”到“以养为主”的根本性转变,我国也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新模式,突破了过分依赖天然渔业资源的旧模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为世界渔业发展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靠科技靠法制兴渔
科技是渔业养殖取得成功的法宝之一。上世纪70年代的栉孔扇贝人工繁殖技术、80年代的中国对虾人工育苗技术、90年代的网箱、工厂化养殖等集约化养殖技术,推动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集成创新,海洋抗风浪深水网箱养殖技术、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得到推广,我国渔业发展进入到生态、安全、高效的新阶段。实践证明,科技进步是渔业生产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加快渔业科技创新步伐,加速渔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将经济增长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上来。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渔业法制建设发展最快的阶段。通过加强渔业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渔业法律和制度体系,维护渔业生产秩序和生产者合法权益,有效地实现了“依法治渔、依法兴渔”。以1986年《渔业法》颁布实施为标志,渔业法律体系逐步建立,形成了以《渔业法》及其实施细则为基础,中央和地方相关涉渔法律法规规章为补充的渔业法律体系,渔业经济活动与管理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渔政执法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了一支覆盖全国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初具规模的渔政执法队伍。目前,全国共有渔政执法机构2700多个,渔政执法人员3万多人,成为我国海洋和内陆水域一支重要行政执法力量。以法律形式确立了“以养为主”的发展方针,建立了养殖水域滩涂确权发证、捕捞许可、渔业资源增殖与保护以及执法监督等一系列法律制度,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加强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合理利用,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渔业生产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了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此外,我国渔业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地位明显增强。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渔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作用不断增强,为世界渔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主要渔业大国的地位。作者:宁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