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
中国是世界渔业文明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渔业发展最快,成就最为辉煌的时期。近日记者走访了农业部渔业局局长李健华,就如何梳理渔业改革的成功经验和描画未来的发展轨迹等问题进行了采访。
记者:改革开放的30年,渔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作为共和国渔业行政管理部门的“掌门人”,您觉得30年的成功实践,带来了哪些重要的启示呢?
李健华:概括起来,应该有这么几点。
第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走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我们渔业最大的成功就在于较早实行市场化改革,同时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正确发展方针,使得发展的激励巨大,且方向明确,使广大群众发展渔业生产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使沉睡千年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低洼荒地等适宜养殖的资源得到开发利用。在发展过程中,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引导生产结构优化,促进水产养殖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使之在广大农村从一个副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产业。
第二,要坚持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加强对渔业的政策扶持和保护。正是通过公共财政不断加大投入,才使得今天渔业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有了重大改观,支撑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三,要坚持资源开发利用与养护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渔民多、渔船多、资源相对有限是我们的国情,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是我国渔业发展必须处理好的首要问题。近二三十年,在促进渔业发展的同时,中央和地方先后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资源养护制度和措施,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工作不断加强,初步缓解了我国渔业资源衰退的趋势,取得了一定效果。
第四,要坚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拓渔业发展空间。改革开放提高了我国渔业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能力,拓展了发展空间,使我们在经营观念、管理方式、技术装备等方面逐步与国际接轨,较快提升了产业整体素质。
记者: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您怎样判断当前渔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李健华:毋庸置疑,当前渔业发展正面临严峻挑战,一些矛盾和问题仍十分突出。
首先是渔业安全问题,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渔业生态安全问题。目前我国水生生物资源衰退的趋势尚没有扭转,水域环境恶化还在加剧,捕捞强度过大的问题还没得到根本解决。这不仅严重制约渔业经济发展,也对国家生态安全构成威胁。二是水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水产品的数量问题解决以后,近年来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增多,有的对生产造成重大损失,和其他食品安全问题一样日益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影响水产品生产、销售和出口的重要因素。这是我国渔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三是渔业生产安全问题。渔业是高风险产业,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大,渔船水上作业生产安全、渔业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仅今年登陆和影响我国沿海的台风目前就达11个,其中,台风“浣熊”、“黑格比”对我国渔业造成了重大损失。此外,由于海洋制度变革以及各国对海洋资源争夺的加剧,近年我涉外渔业事件增多。这类安全问题常常给渔民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对维护社会安定和外交大局都有不利影响。
其次是渔民权益维护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工程建设、城市开发、滩涂围垦、海域招标拍卖等现象逐年增多,大量的海域、滩涂被填被占,渔业发展空间不断受到挤压,渔民“失水”、“失海”却得不到合理补偿的现象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在许多地方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加之渔民组织化程度低,也制约了渔民应对市场和自然风险以及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渔业改革和发展正面临新的重大历史机遇。
首先是中央“三农”方针政策为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不久前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对新历史时期农业改革发展做出了重大的战略部署。并具体明确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进程中,要推进水产健康养殖,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中央的“三农”政策使渔业发展的环境更优,条件更好,目标更明确。
其次,保障食物安全的需求为渔业发展拓展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当前在世界范围内海洋渔业资源呈衰退趋势,未来水产品消费增长主要依赖养殖产品补充。我国有42亿亩大陆架渔场和2.6亿亩内陆水域滩涂,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发展渔业生产特别是健康水产养殖业,是开拓新的农业资源,走“水陆并进”道路增加食物总量的重要举措。特别水产养殖具有饲料转换率高的优势,在未来大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中可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另外,生态文明建设的兴起为渔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渔业资源环境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水生生态为主体的水域生态系统在维系自然界物质循环、净化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以及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一产业特点决定了渔业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及循环经济发展中将大有可为。2006年,国务院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将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作纳入国家生态安全建设中总体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加大增殖放流力度。这将对促进各级政府和渔业部门加快转变观念,创新管理方式,增加财政投入,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渔业创造更好的条件。
记者:诚如您所言,中国渔业正站在新的起点上。那么,在新的起点上应该如何推进现代渔业建设?
李健华:未来一个时期,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以发展水产健康养殖为重点,促进渔业新的发展。坚持“以养殖为主”应是以健康养殖为主,这是发展的新要求,是发展方式的转变。由于各种条件的变化,今后水产养殖业要走挖潜改造增产为主、适当扩大外延面积为辅的道路。要切实做好水产养殖布局规划,重点引导和推动池塘养殖环境修复,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工作,推进生态健康养殖,加强病害监测和防治,严格投入品管理。根据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应考虑将水产养殖业分为大众产品生产(主要指供给城乡居民消费的大宗水产品)、名优珍产品生产(如海参、鲍鱼等)、出口优势产品生产和都市渔业(主要是指依托水产养殖而发展的观赏和休闲观光渔业)四个产业分支,以加强对水产养殖业分类指导,进一步推进产业化经营和区域化布局。按照优势水产品区域布局,确定重点发展的主导品种,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水产养殖出口示范基地或加工出口园区,保持我国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捕捞业应继续严格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转产转业,推进节能减排降耗。远洋渔业按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思路,加大对远洋渔船更新改造的政策扶持,在稳定过洋性渔业的同时,努力开拓大洋性渔业,尽快启动南极生物资源开发,力争早日突破。
二、大力推进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事业,为渔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要按中央“加大增殖放流力度”的要求,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扩大放流规模。积极争取设立全国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节日,以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关注和参与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生态建设事业。坚持和完善休渔禁渔制度,大力推进海洋牧场建设。要通过休渔禁渔、增殖放流、建设海洋牧场等措施,为我国捕捞业的生存发展改善条件。要加强水产自然保护区和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努力提高渔业水域污染事故的反应和应急能力,逐步完善涉渔工程建设项目水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生态补偿机制。要力争通过以上措施,使我国渔业资源养护和环境修复的能力逐步提高,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渔业创造条件。
三、加强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建设,提高渔业安全发展水平。渔业安全突发事故事件主要包括:渔船水上安全事故、涉外渔业事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这类事故事件一般具有突发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要加强对各种突发事故事件的分类研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渔业安全事故事件发生和渔民生命财产损失,是渔业和谐发展的需要,是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要加强培训,注重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渔业安全的监督和管理,狠抓责任制落实,强化安全生产、涉外事件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体责任,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预防减少各类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提高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能力。
四、稳定和完善渔业经营制度,在城乡统筹中维护好广大渔民的根本利益。渔民是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按科学发展观,完善让农民、渔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改革发展成果的体制机制,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渔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国的《物权法》对渔业捕捞权、养殖权作了法律的规定,当前,要加快制订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建立和完善与《物权法》相适应的渔业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捕捞权和养殖权制度,有效维护广大渔民的合法权益。要按照“生活水平不降低、长远生计有保障”的总体要求,尽快建立健全渔业水域滩涂占用补偿制度。积极推进渔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发展,密切龙头企业与渔户农户的链接,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渔民纳入农民的范畴,在低保、政策性保险等方面予以统筹考虑。渔业是个高风险产业,应大力推进政策性渔业保险,增加财政补贴,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让政策性保险的阳光照耀所有渔民。随着休渔禁渔制度普遍而长期稳定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广大渔民对保护资源和生态的贡献,在休渔禁渔期间应给参加休渔禁渔的渔民发放最低生活补助,以保护渔民参加休渔禁渔、保护资源的积极性。
五、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公共财政对渔业的支持保护。渔业在农业中最早实行市场化改革,但渔业整体而言仍是高风险的弱质产业。当前,我国渔业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基本都是公共性和社会性的问题,如化解渔业三大安全问题和维护渔民权益,加强渔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发展壮大远洋渔业等等,都需要强化国家的政策扶持,需要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特别是水产养殖,是我国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未来保障水产品增产主要来源,但目前各级财政对水产养殖业支持太小,占的资金比例过低。建议在养殖水域环境修复、水产原良种体系和病害防治体系建设等方面,大幅提高投资和补贴水平。只有不断加强对渔业的支持和保护,多做打基础、增后劲、管长远的工作,才能保持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确保我国水产品的安全有效供给,实现渔民农民的持续增收,在新的起点继续我国渔业的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