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呼和浩特电 最近两个多月以来,由于政府加强行业整顿与监管、企业健全乳品质量保证体系等原因,内蒙古各地消费者逐渐对乳制品恢复信心,乳品市场正在回暖,奶业已基本实现去“浊”存“清”,逐步回归到健康发展之路上来。
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内蒙古对乳品生产企业从原料收购到成品出厂实行全程监管,对企业产品严格实行逐批检验制度,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让出厂。内蒙古伊利、蒙牛等乳品生产企业采取“人盯人、人盯站、人盯车”的管理方式确保原奶在完全封闭状态下进入企业,在各个生产环节配备专业人员和专项设备加强质量检测,并委托国家乳制品检测中心等权威检测机构对全部出厂产品进行第三方独立检测,保证产品合格上市。
内蒙古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乳制品加工行业准入标准,明确规定奶站应当由取得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合作社开办,鼓励和支持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兼并收购、强强联合等方式整合生鲜奶加工资源,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按照有关要求,内蒙古乳品生产企业对其他现有奶站采取直管或托管,对奶牛饲养、疫病防治以及原奶采集、贮存、运输等环节进行危害分析和安全监控,健全产品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为进一步保障奶农利益、提高原料奶质量,内蒙古乳品生产企业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基地建设,通过奶牛合作社将大量原本分散的奶农与公司进行直接连接,实行集中饲养、统一防疫、统一配种、统一销售,建立奶农、乳品企业利益联结机制,保证了高品质奶源的稳定供应。
在向社会做出“保证市场上销售的每一包奶都是合格的”承诺后,伊利、蒙牛不断邀请社会各界参观原奶检测、全封闭生产、产品检测、第三方机构复检等各个生产环节,逐渐增强整个社会对中国乳业的信心。
9月下旬以来,国家质检总局对全国婴幼儿配方乳粉、普通乳粉、其他配方乳粉和液态奶进行多次三聚氰胺抽样检测,结果显示,伊利、蒙牛等企业的产品均符合相应的三聚氰胺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