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农业大县的柳城县,昔日守着“绿水青山”眼馋地看着“邻居”依托交通区位优势办园区办工业园发家致富。
如今,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柳城县以“吃干榨尽”甘蔗、桑蚕、蜜桔三大支柱产业废料为切入点,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通过产业“子链”与“主链”的完美结合,创出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
据统计,通过发展循环产业链,每年可为该县新增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近年来,柳城县农民收入连续6年名列柳州市六县榜首。
桑枝变“金条”
近日,记者走进柳城县寨隆镇安乐屯,随处可见蚕农们正在桑园里施肥、修剪桑枝。与以往不同的是,村庄、田野上空不再弥漫焚烧桑枝蔗叶的浓烟。
村民们幽默地说,我们这里是“无烟村”。
村长罗保清的介绍打消了我们的疑惑:“前不久,村里代表和广西明兴纸业有限责任公司签了合同,桑枝全部由该公司收购,150元一吨。”
罗保清说,他家种了10亩桑,共收桑枝20吨,按照合同价格,全部卖给明兴公司,收入3000多元钱,这是纯“外快”。过去,这笔钱早已随桑枝的焚烧而“灰飞烟灭”,如今看着这些“废物”变成了“金条”,村民们喜不自禁。
延伸阅读——
近年来,作为“广西十佳桑蚕强县”,柳城桑园面积达14万亩,引进8家桑蚕产业公司,将“浑身是宝”的桑蚕产业链拉长:蚕茧加工成绢纺,做蚕丝被;“蚕沙”提取叶绿素、利用桑枝造纸。
据统计,明兴纸业每年“吃光”全县12万吨桑枝,总产值达4500万元,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一年可为农民增收2400多万元。
广西宏博生物科技制品有限公司变“蚕粪”为“宝”,利用高新技术生产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以及其他系列产品,年产300吨叶绿素、叶绿素铜钠盐和复混肥3000吨,年产值2034万元,利税315.83万元,蚕农卖蚕粪人均又增加1000余元收入。
“夕阳产业”变“朝阳产业”
甘蔗地里是不是只能种甘蔗?种甘蔗是不是只能靠卖蔗赚钱?在柳城县冲脉镇农民蓝彩军看来,这些固有的“旧框框”根本不是问题。
蓝彩军既是乡里的种蔗大户,也是食用菌协会的会长。近年,他开始在20亩甘蔗地循环经济上动脑筋,以收蔗后的蔗梢养牛,以牛粪种菌,菌泥再作蔗肥,凭此实现年总收入超万元。
蓝彩军得意地说,“蔗-牛-菇”循环高效种养模式主要是利用蔗糖业丰富的蔗叶、蔗尾(梢)资源,用蔗叶蔗尾饲养肉用牛和奶水牛,用牛粪和蔗渣种菇,用菇泥作肥料还田,这可都是摸着试出来的窍门,好处多得很。
延伸阅读——
柳城县除做好糖、纸、酒、肥四块大文章外,还引进一家利用秸秆发电的生物发电公司,总投资3亿元,年产电12亿千瓦时,可消耗全县甘蔗渣、甘蔗叶、桑树梗20万吨,这是广西第一家秸秆发电企业。
目前,该项目已通过环保评估,现已动工建设。被5万多蔗农所接受的“蔗-牛-菇”生态循环经济生产模式,为蔗农人均增收775元,让被喻为“夕阳产业”的蔗糖业,在柳城县成了生机勃勃的环保生态型“朝阳产业”。
“猪-沼-果”生态链建起“绿色银行”
一栋小洋楼,堂屋正南面是一个花池,深秋时节,沾着露水的月季、海棠开得那样的艳丽。这就是柳城县邬家屯邬军祥的家。
屋后三个鱼塘里碧波荡漾,一个大棚里养着10多头猪,房屋四周种有一千多棵蜜桔。
令我们意外的是并没看到堆积如山的禽粪,也没有嗅到难闻的臭味。邬军祥向我们介绍:“我是用‘猪+沼+果+灯+鱼’生态果园生产模式,用猪粪供给沼气池,再把沼水用来种果,沼气点灯用于果地里的鱼池,在这样的循环中家禽粪便就被消化了,还能获得可观的效益,真是几好成了一好!”。接着,他又掐着指头把他家十几亩果地、10多头猪、三个鱼池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年下来至少节省开支2万元!”
延伸阅读——
目前,柳城县共有蜜桔10万多亩,年产蜜桔8万多吨,成为全国三大柑橙类水果主产区之一。全县9.5万农民依靠“猪+沼+果+灯+鱼”生态模式,建起一座座“绿色银行”,其中4.8万亩生态果园成功通过了自治区无公害水果生产基地认证。柳城蜜桔以其“色泽金黄、皮薄圆润、香甜爽口、清香独特”而成为区内外水果市场的新宠,畅销区内外,并打入东盟市场,为全县果农年人均增收1000元,比2007年增长18.5%,成为农民种果致富的“又一新招”。(杨 清 刘啸军 梁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