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民养牛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长期以来,黄牛以役用为主。进入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养牛逐步由役用向商品肉用转变。此后,肉牛业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成为国内肉牛生产第二大省。2007年,全省肉牛存栏量达609.10万头,出栏634.42万头,成为优质活牛出口的主要省份,被农业部列为全国肉牛优势产区。
肉牛生产的主要特点
养殖区域由牧区和山区向农区转移,向资源优势区集中 目前以承德、张家口、沧州、衡水等市的17个县为主繁育区,以廊坊、唐山、保定、石家庄等市的20个县为主育肥区,37个县的肉牛存栏量已占全省肉牛存栏的50%以上。
饲养方式由传统的放牧向舍饲和半舍饲转变 以往牧区和山区以放牧为主的饲养方式已基本消除,农区普遍采用秸秆、人工牧草和精饲料作为肉牛的主要饲料进行舍饲。
饲养规模由以往的分散饲养向规模养殖转变 在一些农区,肉牛的饲养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肉牛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户,规模普遍在百头以上,且数量还在逐步增加。
生产目的由过去的自养自用向商品生产转变 目前农民养牛不只是满足自身的需要,而是作为一个产业来经营,作为一种商品来生产,作为一个增收的渠道来对待,生产的目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由单纯的肉牛生产向产业化经营转变 全省有肉牛加工企业336家,年加工能力达13.6万吨,其中优质牛肉加工企业15家,牛肉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和规模居全国领先地位。
肉牛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北省肉牛生产虽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妥善地解决,势必影响肉牛业的进一步发展。
扶持和投入不足 由于牛肉在河北省肉食膳食中所占比率不高,故肉牛生产在政策的制定和资金的扶持等方面有被边缘化的倾向。近年来,河北省没有出台过扶持肉牛发展的有关政策,也没有资金方面的投入,肉牛发展全靠自身的努力。
良繁体系不健全 肉牛冻精的生产和供应不顺畅,技术人员不足,有些地方不同程度地存在私交乱配现象,优良品种的推广受到一定影响。
产业化水平低 加工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60%以上的肉牛由个体户屠宰经营。缺乏统一的行业规范和分级标准,多数屠宰加工企业没有通过国际通行的质量认证。
牛源日趋紧张 河北省肉牛繁殖主要依靠坝上地区、燕山山区、太行山区、半农半牧区,还包括山西省广大母牛养殖区。近年来,由于这些地区实行围栏禁牧,母牛主要依靠舍饲,饲养成本增加,影响母牛养殖户的积极性,造成母牛数量下降、犊牛减少、牛源紧张。
肉牛发展形势分析
根据掌握的情况分析,今年肉牛、牛肉价格仍将在高价位运行,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犊牛价格上涨 目前犊牛价格已由2006年的每头300元左右上涨到每头600元~700元,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饲料价格上涨 作为饲料原料的玉米、豆粕价格大幅上涨,同比上涨了14.8%和57.1%,导致饲料成本迅速增加。
劳务费用增加 2007年,各行业人员工资增加,肉牛业饲养管理人员工资也随着上升。
总之牛源的减少,饲养成本的提高,劳务费用的增加共同推动了肉牛价格的上涨,只要这些因素不缓解,肉牛价格就不可能回落。
对策与建议
鉴于河北省肉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肉牛发展的形势分析,促进肉牛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府应加大对肉牛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倾斜,像奶牛和生猪一样给予重视,为肉牛业生产创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调动养殖肉牛的积极性。
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 除健全肉牛良繁体系,大力推广现代优良品种外,还要注意保护地方原有的优良品种。
因地制宜,降低成本 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节约饲养成本。当地的农作物秸秆如麦秸、大豆秸、花生藤等,通过青贮、微贮、氨化处理后,都是肉牛的优质饲草,还可适当种植一些优质牧草。
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 紧紧围绕肉牛加工,通过引进、联合、重组等形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龙头企业带动力和市场竞争力,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格局;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格局。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紧紧围绕肉牛产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研究利益机制,鼓励企业、实体组织牵头发展农合组织。在形式上,可以是养殖型的,也可以是加工型的,还可以是流通型的。 稿件来源: 三农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