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彭阳县王洼镇王洼村里,有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养殖大户,他就是靠养牛致富“发牛财”的吴金彪。
年近五十的吴金彪,1981年毕业于王洼中学。毕业后的20多年里,他白手起家、艰苦奋斗,硬是让当时只有百元家底的特困户,发展到一个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示范户。
“我养牛不为别的,只为当初一家人生活,只为还孩子们一个愿。”
在田间地头,吴金彪看到自家的麦苗宗是矮半截;端起粗米淡饭,孩子们总念道着油呀、菜呀……紧巴巴的日子让吴金彪感到心酸,时常搅得他茶不思、饭不香。1999年秋,天气一日一日变凉,暖暖的被窝里,吴金彪和老伴为一家6口人的生计又开始了争辩。吴金彪告诉老伴,他准备在信用社贷款搞养殖业,老伴惊得目瞪口呆,说:“安安稳稳过日子都有磕腾,都40多岁了,你还要贷款,凭咱们家靠啥还,你疯了?”老伴怎么也想不开。当年嫁给吴金彪时,虽然他家一贫如洗,连结婚的家具、被子都是她从娘家带来的,可是她看准他是个能吃苦靠得住的男人,将来的日子有奔头。这些年她咬着牙跟他一起熬苦日子,跟他一起拼命干,指望苦尽甜来。如今,日子再苦再累总还能凑合过。现在他却要养牛,一无钱、二无出路,有多少钱都不等于白搭,这日子还会有什么指望?
可是,为一家人的生活,也为还孩子们一个愿,倔强的吴金彪认准了这条路,
从最穷的人,变成最富的人,他敲开了致富的门
吴金彪知道,山里人穷,穷在没有经济收入。要致富,必须用心、用汗水,自己干、自己算。
2000年,政府提出了按照“小群体、良品种、舍饲养、肉用型”的发展路子,吴金彪拿着自家的户口本第一个找到了村委会。开始,有人不相信这些政策,可是他执着地开始了养殖业的第一课。
由于建棚缺乏技术,吴金彪只好东家瞅瞅、西家瞧瞧,暖棚的结构、氨化池的筑法就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看着政府分派的技术员到了村上,他死缠硬磨从邻家给“掇”了过来。可是,解决了技术问题的他,仍然面临着许多难题。暖棚的墙胚建好后,还需20公斤的钢筋和5袋水泥,辛辛苦苦凑的四、五千用完了。没钱购料,眼看一大摊活因缺钱得停下来,吴金彪急得吃不下睡不着,亲戚朋友几乎都借遍了,也只凑起了1000多元钱。这点钱对于得花八千多元才能建成的暖棚、氨化池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这一天,愁肠百结的吴金彪来到老伴的姐夫家,姐夫实在没钱借他,说:“家里还有一头猪,原是想留着过年杀的,你就赶去先救救急。”吴金彪听了鼻子一酸,涌到嘴边的感谢话一句也说不出来。赶着猪走了十几里山路到了镇上,将猪卖了1500块钱……终于有了钱的他立马买了水泥、钢筋,连夜赶回家。
第二天,他家院子里又开响起了叮叮铛铛的砌砖和浆声。
在政策引导、鼓励、支持和个人的努力下,6米宽、14米长的暖棚和26方大的氨化池终于建成了。吴金彪上固原、走彭阳、下平凉,精心选购了8头牛籽。在他的悉心饲养下,2001年就卖出了6头牛,纯收入近万元。从最穷的人一下子变成最富的人,乡亲们多少有点不相信,“吴金彪这小子真能捣鬼,他还真干成了。”
“畜牧要发展,防疫是关键。”吴金彪把防疫当成发展养殖业的头等大事。只要镇政府对牲畜进行防疫工作,第一站就是吴金彪家。一次,邻居朱家不愿花钱为牛防疫并因此和村防疫员吵了起来,吴金彪苦口婆心地打比方、讲危害,最终说服朱家。有人见吴金彪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找他借点钱,他都尽心而助。
“是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使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如今我富了,有了钱,不能光图自己享受,也得帮帮生活困难的乡亲,为社会分点忧啊。村里人都富了,这才是真正达到了发展养殖业的目的。”
种什么、养什么,让我们农民自个算
几年的辛劳,吴金彪是富了,可乡亲们还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天吃饭的苦日子。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吴金彪琢磨:如果村子里家家都盖上一个棚,养几头牛,大家伙都会富起来。于是,他把自己苦苦攒下的几千元钱瞒着老伴借给了乡亲们,帮助大家建暖修圈。在他的诚心相助下,王洼村斩蛟头队80%的农户都盖起了暖棚,牛、羊、猪、鸡等年存栏量年保持在58头、122只、36头和222只,仅养殖业就让全队人均纯收入超过500元。
人心是杆秤。吴金彪真心实意带领乡亲们发展规模养殖业的用心,大伙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过去,斩蛟头队只有少数农户养牛,镇政府帮助群众发展舍饲养殖,有些农户顾虑重重。吴金彪和大家算细账、谈措施,发动群众自个合计种什么、养什么。村民路志硕数着卖牛赚来的1200元钱,高兴地说:“庄户人要致富,全靠有老吴,他为我们闯出了一条脱贫的路。”
如今,斩蛟头队的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吴金彪的目光也放的更远,他决心利用政府发展舍饲养殖的大好时机,再建1个暖棚准备养羊。看着和他一同坐在新添置的三轮车上的老伴,吴金彪笑得眯实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