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中国畜牧业协会收到吉林省东丰县一位牛业人士的来信,信中说到:“关于现在各地区大量屠宰可繁母牛、幼牛,可以说是灭绝性屠宰,我地区及周边每天有十几车或二十几车母牛、小母牛都拉到全国各大城市屠宰,这种趋势不可忽视,整个东北母牛存栏量与2000年相比,正好差一半。是该关注的时候了!因为现在不加以行动和管理、扶助,再下去为期不远就要造成全国牛源短缺。因为现在农户都不爱养母牛,经济账算不过来。”“散养户养牛,繁育周期长,成本高,收益低,小家小户根本投入不起,也赔不起。现在进屯看不到一头牛,原来是家家大牛圈,‘母牛下母牛,三年五个犊’,现在没人说这话了。苞米每500克八毛二分,饲料价格是三五年前的二倍,农民养不起,大小母牛只要到价,统卖!”“我现在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想自己筹集几百万,再贷款一部分,再从政府补贴要一点,建一个万头母牛繁育基地,将那些刀下母牛养起来。地址已选好,但不知能不能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只是我有认赔的信念(最坏打算),只要为自己热爱的牛业做一份自己的热心就足够了。但愿能做起来,让我们为肉牛发展多做点事实!”
这是一个基层养牛户急切而无奈的呼声,恰恰反映了我国当前肉牛发展的尴尬现状:母牛紧张,牛源下降!
我国肉用母牛紧缺情况
据2007年末和2008年初对冀、皖、晋、豫、鲁等10个村的肉牛调查统计显示:2007年末村平均存栏能繁母牛数从2000年的229头下降到68头,下降幅度达59.95%。而山东和安徽两省报告显示,2006年全省存栏母牛比2000年分别下降16%和40%,平均每年下降3%和8%;由于母牛头数的下降使这两省的肉牛存栏数也分别下降了25%。
我国牛肉生产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母牛资源减少的制约。据测算(根据相关资料提供的数据),我国能繁母牛比率约为45%,产犊率约为60%,1.38亿头存栏牛按45%推算,我国能繁母牛数量约为6210万头,再按60%产犊率推算,每年仅能生产出3726万头牛,这一数量尚不足现在年屠宰5390万头的70%。形势十分严峻!
母牛数量严重下滑的原因分析
相对经济效益低,青年外出打工,老弱在家养牛 饲养繁殖母牛的收益很小而且风险较大,这是我国养牛生产发展的软肋。我国现阶段饲养繁殖母牛有3种情况,一是依赖自然资源饲养繁殖母牛,主要是放牧饲养或配合部分舍饲的方式生产犊牛,这样出售育成犊牛尚有利可图,并可依靠多养母牛来增加获利;二是农户少量舍饲散养繁殖母牛生产犊牛,依靠农户家中不宜直接出售的秸秆等农副产物,通过牛腹变废为宝和集小钱为大钱的方式来增加收入;三是奶牛所产犊牛,目前采用集约化大量舍饲养殖繁殖母牛来生产犊牛基本是无利可图,甚至可能还要赔钱。
根据调查,全舍饲养能繁母牛,全年饲养费平均每头1645元(精粗饲料,人工、折旧、煤、电、水、配种、防病治病等费),犊牛从出生至断奶180天的饲养费150元,合计1795元。可繁母牛以群体70%产犊率计算,犊牛8个月断奶后售价为每头2000元,每头可繁母牛年均产犊0.7头,即饲养一头成母牛年收入每头2000元×0.7头=1400元。经营成果为:1400元(收入)-1795元(支出)=-395元,也就是说在完全舍饲的情况下,每饲养一头成年母牛年亏损395元。
半舍饲法饲养能繁母牛,全年饲养费用每头1125元,再加上犊牛饲养费用每头150元,合计费用1275元。收入1400元。实际平均每饲养一头成母牛获利:1400元(收入)-1275元(支出)=125元。
由此看出,全舍饲养繁殖母牛经营亏损,而半舍饲经营微利(以上计算结果在2005年~2006年的物价基础上)。
母牛犊从出生到育成达到配种标准(体重要达到成年母牛体重的70%左右,即250千克~300千克)需饲养14个月~16个月。配种后妊娠期平均在280天左右,新生犊牛出生后还要饲养8月断奶后才能出售。这就是说一头犊牛从产出到产犊整个生产周期为2.05年。见到收入则还需240天,合计为2.71年。这990天只见投入,没有产出。所以饲养母牛周转慢、压资金、本大利小。
滚雪球效应影响全国 现在活牛市场的广泛流动,造成了母牛、犊牛资源的全国性共享,一家企业、一个地区很难控制牛的资源,造成了企业和地方政府投入牛源基地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杀青弑母,不法屠宰现象严重 同时由于牛肉价格的持续上涨,一些不法屠宰企业和私屠滥宰户开始宰杀母牛(除了正常淘汰的母牛外,大量能繁母牛、后备母牛甚至妊娠母牛也被宰杀)和小牛,这杀青弑母行为是“杀鸡取卵”!正规屠宰企业也倍感无奈,地方政府未能有效干预。
恢复母牛生产水平的建议
加强立法,坚决制止私屠滥宰,严禁杀青弑母 建议国家出台《肉牛屠宰条例》,强制规定肉牛定点屠宰,明令禁止私屠滥宰。工商管理部门加强对牛肉终端流通市场的监管,注水牛肉及其他卫生不合格的牛肉一经查处,溯源追究,严加惩处,根绝不法行为!
加大政府对能繁母牛养殖户的扶持力度 带犊母牛养殖经济效益低,是制约牛业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利益分配短期内难以拉动母牛饲养者积极性,这就需要政府引导扶持。建立良种母牛养殖补贴制度;大力推进规模化和标准化养殖,采取政策性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母牛养殖的规模化发展。补贴扶持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办法:
通过肉牛龙头企业(包括屠宰加工企业和大型育肥企业)补贴给母牛饲养者。政府对母牛饲养者的补助资金通过这些肉牛龙头企业来发放,龙头企业会通过利益合作机制保障专项资金的准确投放和拉动母牛群体的稳定增长。
由地方畜牧主管部门负责对出生肉用犊牛的补贴。政府直接补助出生犊牛,由地方畜牧主管部门负责登记发放。这样做有三重意义:一是直接补助到出生犊牛,达到扩大生产的目的,农牧户也会主动提高母牛的科学饲养水平,提高母牛的繁殖率;二是畜牧部门可以借此犊牛登记,配打耳标,统计当地年犊牛出生数量,进而推算基础母牛数;三是畜牧部门通过犊牛建档,推进防疫、饲养、改良等服务体系,并且完善统计报表制度。
鼓励适度规模的集约化母牛养殖 从行业现实角度看,在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生产的一般农区,牛源生产的小规模分散养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是提供牛源的主力。从行业发展角度看,农业生产走向适度的规模化集约化专门化经营肯定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为此要根据不同情况推动养牛专业农户的发展和壮大,通过项目和资金的支持,与现代化村镇建设结合,扶持发展适度规模的专业养母牛农户或养母牛小区。农业部可会同财政部、保险公司等部门开展肉牛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降低养殖风险,拓宽贷款渠道。
发展乳肉兼用牛生产,提高母牛养殖综合经济效益 提高母牛的产值,发展乳肉兼用牛是较好的选择,如德系西门塔尔牛(弗莱维赫)、草原红牛、新疆褐牛等。母牛产奶,增加效益,农户不会随意出售,有利于肉牛的发展,应加大力度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