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牛方式:乡村探访
寻牛之旅第二站记者来到了南海区。“桂城是没有的了,或许你可以到其他镇街看看。大年初一,我曾看到大沥颜峰贴出了一张‘寻牛启事’,也许那里能找到。”2月8日,一位热心市民为记者提供了一条线索。
水牛偶尔做“副业”
昨天9时过后,记者乘车来到大沥镇颜峰村。“牛?六叔家就有一头。”在颜峰牌坊,一群正在编织毛线的妇女告诉记者。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找到了位于颜峰大道边的六叔家。
“一早就拉着牛出去‘洗田’了,要到中午十一二点才回来,晚的话就得到下午一两点了。”正在厨房忙活的六婶说。说起六叔,他大名叫叶学东,今年已经75岁。家里的一亩三分田早已租给外地人种菜,但爱干农活的六叔却闲不住。从1982年开始他就自己养牛,有事没事就帮人家犁地,到现在已养过七八头牛了,其中有黄牛也有水牛。
“根本就赚不了几个钱,犁一亩地才四五十元钱。”一说起六叔养牛帮人家干活,六婶就来气。因为六叔和六婶已是儿孙满堂,子女常常叫老父亲放下“犁刀”享享清福,但六叔说什么都不愿意。
如今耕牛越来越少,春耕时节,他们家大水牛的“洗田”任务也越来越重。每天上午9时到11时,下午3时到5时30分,六叔总会带着大水牛在附近代人犁田。
按着六婶的指引,记者沿着颜峰大道一直走。终于在大沥镇颜峰村和狮山镇石碣村的交界处的一处农田里,找到了身穿蓝色短袖上衣的、正在赶牛犁地的六叔。
10时40分,六叔带着大水牛已经犁完了4片田。扛着重重的犁刀,大水牛鼻子里喘着“扑哧扑哧”的粗气,额头和背上的黑毛沾满了粒粒汗珠。
这头大水牛已经跟了六叔6个年头了。比起它的“前任”黄牛,大水牛更得六叔欢心。“很乖巧,干活很卖力,一个小时就能犁一亩地。”偶尔,大水牛停下脚步,六叔也只是轻轻督促一声,手中的长绳始终没有甩起。
随着南海城市化进程加速,可以耕作的农田越来越少。六叔家的耕牛偶尔也做些“副业”——犁新房的地基。村里人比较迷信牛煞气重,所以大水牛角上得系上红丝带“挡煞”。建新房子时,系着红丝带的大水牛在新房地基上“走两圈”,就能避免各路“妖魔鬼怪”的打搅。这样的小生意反而更能“赚钱”。六叔说,今年春节前,大水牛就为他赚取了110元的收入。
耕牛越来越少
“隔壁的石碣村刚刚丢了一头牛。”六叔提醒记者还可以到旁边的高边村“寻牛”去。在“摩的”司机叶叔的带领下,记者来到大沥镇高边村朗心村民小组。在朗心公园旁边的草地上,“开仔”家的3头水牛休闲自在地吃着干草。
六叔所说的“开仔”其实年过花甲,名叶敬开,今年64岁。这天他正好休息,一大早拉着三轮车去割草回来喂牛。“让它们吃得饱,偶尔在朗心公园的涌里游游泳”,这也是开叔把牛养肥的经验。
“两三年前,我还到过广州芳村犁过田呢,现在就没有喽。”开叔说,现在顶多只能在附近帮周边村犁犁田。
由于都是养牛的,开叔有自己的“牛圈子”。他说,大沥各个村可能都有一两头,和顺、官窑一带会多一些,还有南海西部地区如西樵、丹灶、九江一带也会有,但不多。
随后,记者与区农业局联系,水产畜牧科的有关负责人表示,耕牛在南海已经越来越少了,但不能说没有,只是目前没有做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