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靠农业科技创新,解决“三农”问题,服务“三农”事业。”广西畜牧研究所一直本着这一宗旨,从事优良畜禽和饲料牧草的科研和推广,“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市场相结合”,以科技服务“三农”,使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产荷斯坦奶牛体内胚胎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桂牧1号杂交象草新品种区试与生产示范”、“银香麻鸡、霞烟鸡早熟品系选育与应用”、“美国IBS种猪冻精的引进及应用研究”、“非洲鸵鸟引种观察”、“矮象草和8493青饲类玉米推广利用”、“英系大约克夏猪的繁殖利用”、“广西黄牛杂交改良利用的研究”、“杜洛克猪提纯复壮”……数不胜数的获奖科研成果,已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惠及区内外广大农村,促进和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
提高科技服务“三农”的力度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最为关注的大事之一。作为农业型科研院所应如何服务“三农”,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这一直是广西畜牧研究所党政领导班子思考的问题。
如何走出一条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该所班子成员分别深入山区农村对有关“三农”问题进行了大量、艰苦的调研工作。数年来,他们走遍龙胜、资源、凌云、临桂、武宣、象州和环江等山区县,贫困山区农民的生活劳作场景,给他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和沉重的思考。结合从事的工作,在边调研边分析中,他们清晰地认识到,发展畜牧业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之一。发展畜牧业,我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区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多数地区四季常青,全区可利用的草地面积9700万亩,而目前的利用率仅为30%。我区广大农村农作物秸秆以及其他农作物的副产品资源极其丰富。我区既是产粮区,又是全国最大的甘蔗产区,每年各种农作物的秸秆——稻草、甘蔗叶、蔗渣、玉米秆、花生藤、红薯藤、黄豆秆、菠萝皮等达5000万吨以上,而且这些饲料,成本低,处处有,季季有,有利于发展草食畜禽的养殖。我区地少人多,种植业竞争处于劣势,而畜牧业有相对价格比较优势,且易于集约化养殖,是我区发展农村经济的强项。
畜牧业要发展,畜牧科研必须先行。要发挥科研单位的技术推广优势,广西畜牧研究所有养牛、养猪、养鸡和牧草等大批畜牧科技推广人员,应面向农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在广阔的农村中奉献科技专长,提高畜牧科技对农村的贡献率,引导农民调整经济创收结构,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地方特色优势,积极合理地开发当地养殖资源,真正促进农民增收。
广西畜牧研究所党委书记潘仲团通过调研,撰写并发表了大量“三农”调研文章——《加快山区畜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浅谈畜牧科研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与对策》、《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拓展畜牧科研发展的新思路》、《做好农业科研工作——关于发展现代农业问题的思考》等等。他与该所领导班子成员多次研究讨论,并与自治区、南宁市科协联系,安排研究所组建科技服务队参与科技下乡活动;除稳定长期下乡的科技服务队伍以外,又组织人员分批下到基层去,开展科技服务“三农”活动。积极协助当地政府安排专家到周边乡镇办班讲课,传授技术,并在一些有条件的县建立了畜牧技术推广服务点。
广西畜牧研究所所长黄敏瑞研究员,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研究的“英系大约克夏猪的繁殖利用”、“美国IBS种猪冻精的引进及应用研究”均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他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繁忙的业务和科研课题工作中,坚持亲临科技服务“三农”第一线,传授畜牧科研技术,成为畜牧科技推广“带头人”。
该所纪检书记李钦英等一行,不但代表全所党员干部职工向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捐款购置价值6000 多元的教学物品资助贫困学生,还捐赠了20吨的优良草种桂牧一号和种公牛,并与技术员一道指导和帮助当地群众发展畜牧业。
该所还通过开展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科技人员的服务素质,要求科技人员在“三农”服务中以热情和务实的态度服务基层群众。在崇左市江州区开展的“科技110”专家活动中(科技“110”是崇左市科技局依托广西“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网、该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视讯系统和广西电信有限公司的160/168语音服务系统建立的。它是一个覆盖全市的自治区、市、县、乡(镇)、村屯5级联动系统),该所在派出专家前往现场指导的同时,还安排科技人员通过电脑网络语音和视频“面对面”为广大农民提供种养咨询、信息咨询、远程技术培训及远程诊断等服务,使科技信息在该市广大农村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传播,有效解决了科技信息传播的问题,大大方便了当地的养殖农户,赢得当地干部和群众的好评。
2006年,自治区科技厅启动星火富民科技工程重点项目之一的“百万改良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项目,重点解决牛品种的选育和改良,把科学技术引进千家万户。该项目实施以来,广西畜牧研究所在贺州八步、钟山、富川、平乐、全州、北海等示范区,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提高示范区牛人工授精配种员技术水平和牛的受胎率、杂交牛科学饲养水平。通过培训,配种员的操作技能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在冻精解冻与输精器械使用方面,90%以上的配种员能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提高了基层配种员的实际操作水平和养牛专业户的科学饲养水平,纠正了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不规范不正确的技术操作习惯和落后的饲养方式,增加了配种员和养牛户之间的交流,有效地调动了村级配种员的积极性。该所还在崇左开展“牛品种改良与人工授精技术培训班”、“种草养畜与牛饲喂技术培训班”、“杂交牛的规模养殖技术培训班”和“星火金惠行动养牛技术培训班”等各种技术培训。
构建新型的畜牧科研体系
2002年至2003年,全国养猪行业处于低迷时期,作为广西畜牧研究所最大的经济支柱——养猪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经济效益滑落低谷,不少职工对前途缺乏信心,思想出现波动。在这关键时刻,该所领导多次召开班子会议研究对策,最后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决定以改变经营方式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股份制经营方式来发展畜牧所的种猪产业;决定成立一个股份制公司原种猪场,以新场地和直接引进外种猪繁育推广高档次的优质种猪,改变过去生产基地科技含量不高、产品竞争力不强和管理不严的局面。但是,在一个有40多年建所历史、一直依靠事业拨款的农业型科研机构中推行股份制经营,谈何容易!况且当时养猪的效益又正处于低潮。当号召全所职工拿钱来入股时,响应者寥寥无几,筹备公司举步维艰。
关键时刻,该所党政主要领导深感责任重大。他们多次在职工大会和中层领导干部会上动员宣传,深入分析利害关系,结果股份公司如期筹够股金。
2003年6月,在得到农业部种猪场扩建项目经费200万元,广西配套100万元,单位自筹150万元的基础上,全所职工筹集312.9万元,总投资762.9万元,筹建柯新源原种猪场。当年直接从美国进口原种种猪268头,由于机制灵活,管理严格到位,员工生产积极性高,这批原种种猪经过精心护理和培育,种猪品质卓越,通过采取灵活高效的销售手段,种猪供不应求,种猪供应一般都得提前6-8个月预订,为农村发展养猪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4年6月该股份制公司开始投产,仅半年时间,股份猪场就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利润193.5万元,上交利税13.9万元,股东分红144.5万元。全所职工的疑虑和对发展前途的担忧都烟消云散,入股职工个个喜上眉梢,都夸所领导动员和带领大家入股真是办了一件大胆并具有发展转折意义的大事。柯新原种猪品牌提升很快,至今已成为全国知名的种猪品牌。柯新源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壮大,种猪存栏已达600头左右。
紧接着,2004年5月,该所领导经多次与水牛所领导协商,筹集200万元,联合把原水牛所种猪场改建成南宁市二元种猪扩繁场。
2005年8月,筹集1398万元,建设广西桂牧叮原种猪场(总规模600头母猪,出栏约1万头母猪),再次从美国引进种猪460头。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桂牧叮种猪继柯新源种猪之后,又成为南方地区精品种猪品牌。
2008年5月,与扶绥种畜场合作,第一期筹集600万元(总投资预计3500万元,总规模2400头母猪,出栏约4.5万头),着手建设广西金德原种猪场……
随着各场种猪数量的不断扩群,预计到2009年底,种猪规模可达4400头,年出栏可达8万头。
该所根据各地的饲料水平、饲养条件及客户的需要,针对性地在全区部分县市建立桂科种猪养殖示范点,通过示范点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扩大种猪推广覆盖面。2008年在荔浦、苍梧、田东、西林、凌云、乐业、凤山、大化、那坡等县新建桂科种猪养殖示范点12个,新增推广种猪449头。在一些县市建立一级、二级经销商,进一步建立销售网络。在武鸣、隆安建立桂科猪养殖协会,通过协会向养殖户提供养殖信息、市场行情,全方位为养殖户解决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通过技术服务提高养殖效益,促进种猪的推广。该所还加强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根据客户的需要定期到示范点、经销商现场举办养殖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高养殖户的养殖技术水平。2008年在全区各地举办技术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450人次,发放资料2500份。
近5年,广西畜牧研究所养猪事业快速发展,养猪总资产由2004年的560万元到2008年上升至6500万元,翻了10倍;种猪质量提升很快,变广西依靠外省引种为外省到我区引种,有力地推动了广西种猪产业的发展。
股份制改造对该所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种猪公司的成立提升了该所的龙头科研和支柱产业。转换管理机制,加强了效能建设,增强了该所科研的发展后劲,锻炼出一批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人才,为科技服务“三农”增添了新的活力。
畜牧科技创新是强农之路
随着畜牧科研的不断深入,广西畜牧研究所加快科研成果的转化步伐,把科研成果引入畜牧生产过程。而且,畜牧科研的攻关由单项技术研究向综合配套技术研究推进。
该所的亚热带草地与牧草研发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试验研究,在70年代末开始大量的重点研究。主要从事优良牧草新品种选育、人工草地研究、本地牧草资源开发和岩溶地区草地生态研究。通过30年来的研究,共培育出牧草新品种30多个,主要有矮象草、桂牧一杂交象草、8493青饲类玉米、黑麦草、柱花草、合萌、银合欢、木豆、狗尾草、雀稗等。所选育的新品种均在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省,百色、柳州、桂林、河池等市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已推广种植500多万亩,取得经济效益20多亿元,使得200多万农民脱贫,产生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所从“八五”至今共承担课题60多项,获得科技成果奖励4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3项,自治区科技成果重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奖15项,厅级科技进步奖23项;共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以上10项,三等奖10项。矮象草的研究成果获自治区科技成果重奖。
目前,该所在研究开发牧草方面承担课题20多项,正在向牧草、能源草新品种培育和岩溶地区草地生态修复等方面开展研究。
畜牧种源科技化,对畜牧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为了加速品种改良进程,真正把畜牧种源科技成果尽快应用于生产和转化到寻常百姓的餐桌上,2004-2005年该所胚胎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开展了“广西牛胚胎移植技术推广”、“娟姗牛的引种和推广”和“高产荷斯坦奶牛体内胚胎生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等项目。从2004年初到2005年6月底,共生产了良种牛胚胎近1000枚,为全区农村养牛户移植胚胎约800头次。胚胎移植大大加快了优良种源的扩繁和推广速度,扩大了种源的推广面;从牛育种角度看,胚胎移植与自然繁殖的时间相比,至少缩短了5-8年。2004年,水牛改良面从16个县发展到96个县,杂交改良水牛每头年均产奶量1200-1500公斤。此外,该所还引进和培育了非洲鸵鸟、黑山羊、桂科1号种猪和银香麻鸡等优良畜禽种源。
培养出一头杂交黄牛至少需要两年时间,奶水牛则需要3到4年时间,加上选育和淘汰,品改需要更长的时间。在现有水平下,我区水牛和黄牛的平均受胎率分别仅为42.2%和57.9%,普遍偏低。为突破制约养牛业发展的瓶颈,2005年该所应用新引进新西兰耐粗饲的乳用娟姗牛和引进意大利地中海水牛胚胎和冻精,采用世界先进的胚胎移植技术和人工授精技术,分别利用本地黄牛和水牛资源,借腹繁衍良种后代,全部用于胚胎生产和冻精生产,在此基础上大规模进行杂交改良,扩大高产牛群的规模。
为推动我区养猪技术的革新,该所承担的自治区科技厅《桂科猪配套系选育》和《野猪杂交利用与示范研究》课题,已通过专家鉴定;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广西地方优良品种巴马小型猪体细胞核移植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广西首例克隆巴马公猪于2007年10月13日在该所陆川猪保种场诞生;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农转资金项目《广西桂科育肥猪产业化示范项目》;承担的自治区科技厅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用mtDNA-loop区和微卫星座位研究广西地方猪种的起源和遗传多样性》,该项目在DNA水平上探讨了广西地方猪种的群体间遗传分化及亲缘关系,确定广西地方猪种形成的遗传背景及其遗传特征,进而指导广西地方猪种的定向育种及遗传资源基因库的保护。
为发展国内领先一流的绿色健康产品,广西畜牧研究所将鸵鸟养殖示范场改制成广西科德鑫鸵鸟有限责任公司,这是广西最大的鸵鸟生产科研养殖示范基地。1996年9月从美国引进纯种非洲鸵鸟,经过10多年的努力已逐步形成广西最大的鸵鸟良种示范基地。以该所在国内拥有一流的研发、生产等产业格局为依托,2007、2008年存档鸵鸟量达到2000多只,向市场提供种苗、种鸟及肉皮、毛、蛋及工艺品等系列产品。2007年公司向市场提供肉鸟1000多只,皮张1000多张,种苗300多只,鸵鸟蛋1000多枚。2008年生产翻了一番:年供肉鸟2000多只,提供2000多张皮张;产肉100多吨,产毛利80多万元。
在该所领导和职工的努力下,近年来,牛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项目点已经遍布了大半个广西,桂科1号猪种(特别适于农村或山区饲养),已向各县区推广种苗近5000 头,“乳肉兼用牛的研究及其乳品加工利用”、“外种杂交组合瘦肉型猪”、“亚热带黄牛的杂交与改良”、“京星一号快大型肉鸡”等高新科技成果推向了市场。其中“瘦肉型猪”研究成果年均向社会推广长白、杜洛克、英系大约克等优良种猪1246头,推广猪苗4130头,推广良种公猪精液4263头份。在全区各县举办养猪培训班28期,培训人数5150人次。优良品种银香鸡,已向全区推广种苗、种蛋900多万只(羽),在桂西北山区举办了16期养鸡技术培训班。在河池、桂林山区县跟踪培训安排了近30个牧草项目外聘青年技术员,长年驻守扶助点,随时解决农民的养殖问题,成为一支不走的科技队伍。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在新的一年,广西畜牧研究所将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为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科技服务“三农”继续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