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布局
(一)优势区域布局原则
市场优势。区域内经济相对发达,居民消费水平较高,奶类消费稳步增长。资源优势。区域内气候条件适宜,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奶业生产基础条件。基础优势。区域内奶牛存栏量较大,基地县(团场)奶牛存栏在3000头以上,牛奶产量在1万吨以上;良种化程度较高,良种繁育体系较健全;规模养殖发展迅速,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比较完善,具备发展的良好条件。
加工优势。区域内具有在国内领先的乳品加工企业和知名品牌,产加销一体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二)布局与发展重点
根据上述依据,选择大城市郊区的北京、上海、天津;东北的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华北的河北、山西、河南、山东,西北的新疆、陕西和宁夏13个省(区、市)的313个奶牛养殖基地县(团场)作为奶牛生产优势区域。
京津沪奶牛优势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北京、上海、天津三市的17个县(场)。2007年,17个县奶牛存栏33.9万头,牛奶产量131.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5%和4.1%。该区域乳品消费市场大,加工能力强,牛群良种化程度高,部分农场的奶牛单产水平达到8000公斤以上。但环境保护压力大,饲草饲料资源紧缺。 ———主攻方向。巩固和发展规模化、标准养殖,进一步完善良种繁育、标准化饲养和科学管理体系,培育高产奶牛核心群,提高奶牛育种选育水平,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实施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发展目标。稳定现有奶牛数量,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到2015年平均奶牛单产水平,从现在的6500公斤提高到7500公斤以上;基本实现机械化挤奶和规模化养殖;加快奶业产加销一体化进程,率先实现奶业现代化,保障城市市场供给。
东北内蒙古奶牛优势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黑龙江、辽宁和内蒙古三省(区)的117个县(场)。2007年,117个县奶牛存栏471.1万头,牛奶产量1332.1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4.6%和41.7%。区域特点是饲草饲料资源丰富,气候适宜,饲养成本低,奶牛群体基数大,但单产水平不高,分散饲养比重较大,与主销区运距较远。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奶牛大户(家庭牧场)、规范化养殖小区、适度规模的奶牛场,同时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现代化奶牛场,尽快改变分散、粗放饲养比重大的不利局面,通过政策、技术、服务等综合手段,引导奶业生产尽快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不断提高奶业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目标。稳定增长奶牛数量,着力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到2015年,奶牛存栏量达到730万头,年均递增5%;牛奶产量达到2700万吨,年均递增8%;平均单产提高到6300公斤。 华北奶牛优势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河北、山西、河南、山东等4省的111个县(场)。2007年,111个县奶牛存栏294.2万头,牛奶产量654.9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1.6%和20.5%。该区域特点是地理位置优越,饲草饲料资源丰富,加工基础好,但奶牛品种杂,单产水平低,奶牛改良与扩群任务比较繁重。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专业化养殖场和规模化小区,扩大养殖规模,提高集约化程度;加快奶牛改良步伐,尽快提高奶牛单产水平;探索资源综合利用新模式,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和加工业基础,形成种养加一体化产业体系。
———发展目标。到2015年,奶牛存栏量达到540万头,年均递增7%;牛奶产量达到1700万吨,年均递增10%;产奶牛平均单产从现在的3700公斤提高到5500公斤。
西北奶牛优势区
———基本情况。本区域包括新疆、陕西、宁夏三省(区)的68个县(团场)。2007年,68个县奶牛存栏250.9万头,牛奶产量352.6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8.4%和11.1%。该区域特点是奶牛养殖和牛奶消费历史悠久,但牛奶商品率偏低,奶牛品种杂,荷斯坦奶牛数量少,养殖技术落后,单产水平低。
———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奶牛养殖小区、适度规模奶牛场;着力改良品种,大幅提高单产水平;扩大优质饲草饲料种植面积,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发展目标。发展特色奶业,大幅提高奶牛单产水平。到2015年,奶牛存栏量达到390万头,年均递增5%;牛奶产量达到800万吨,年均递增9%;产奶牛平均单产从现在的1400公斤提高到3300公斤。
建设重点和主推技术
以奶牛良种繁育、奶源基地、生鲜乳质量标准和检测、奶业预警信息体系为建设重点,主推奶牛群体改良、奶牛高效繁殖、标准化规模饲养、青贮和优质牧草生产加工、奶牛疫病防治、生鲜乳质量控制、奶牛小区(场)经营管理等七大类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