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任杰):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广袤的大地上,生活着230多万农牧民,占全区总人口的八成以上。传统农牧生产曾是他们世世代代的生存方式。而今,情况发生了变化。当你驾车行驶在西藏的公路上,时不时会有成片的温室大棚、整齐的畜牧基地闯进你的视野。特色农牧业的蓬勃发展,让这片古老的土地焕发了新的生机,也为农牧民带来了不少实惠。
在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这里的农户一直以来都有养奶牛的传统,但由于品种差、产奶量低,一直无法形成规模经营,甚至连自家制作酥油茶的奶料都要从外省购买。针对这个情况,乃东县农牧局从北京购入优质奶牛冻精,通过人工授精培育,有效改善了当地奶牛的种质。
当地政府牵头成立的乃东县优质奶牛繁育基地2008年正式挂牌,这个基地以繁育优质的荷斯坦奶牛为主,以优惠价格卖给周围村民70多头奶牛。这些优质奶牛产奶量比以前要高3到5倍,大大增加了老百姓的收入。乃东县农牧公司负责人侯树斌说:“我们乃东县最近几年在发展大蒜产业,我们分发优质奶牛牛犊时,是跟大蒜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每户老百姓种植3亩(0.2公顷)大蒜的话,我们就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优惠给他一头奶牛。”百姓收入的增加都要归因于当地的一项“巧妙”的政策。
乃东大蒜是当地的特色产业,产品远销国内外。为充分发掘土地潜力,当地想出了这个好办法——农户通过种植大蒜,获得优质种牛;同时,利用大蒜耕地的农闲季节,复种饲草作物,喂养奶牛,“大蒜”换“奶牛”的点子可谓一举两得。
昌珠镇色康村的农户阿旺次仁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去年5月,他从奶牛繁育基地优惠购进一头母牛,产奶除去自家使用外,还通过销售收入了3000多元人民币。他说:“获得的优质种牛非常好,产奶量很高,一天能产15斤奶,以前我们当地的牛一天最多产6斤。它生的小牛,明年五六月份卖出去的话,最少值2700元。”
阿旺次仁算了算,他每年种植大蒜和养殖奶牛的收入可以超过4万元人民币。
乃东县农牧公司负责人侯树斌说:“从2009年开始,农牧民奶牛的牛奶由我们统一集中收购,再联系拉萨大型的牛奶公司,向他们来供货。我们的目标是5年内带动周边的8000千户群众参与进来。”他表示,他们下一步将着力帮助农户打通牛奶外销渠道,并通过扩大基地建设,让更多农户享受到实惠。
山南地区农牧业转型之路是整个西藏地区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山南地区乃东县农牧局产业办主任罗宏鹏介绍,西藏在2000年以前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农牧业,并不重视特色产业的发展,产业结构很不合理。2004年,全区传统农牧业转型步伐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明显,民生得到了很大改善。他说:“到目前为止,山南(地区)的农牧业结构是60%的小麦和青稞,25%的经济作物,15%的饲草。在经济作物里,油菜在全区都有相当的推广面积。结构调整以后,有了特色产品的种养殖以后,这些产品增收幅度非常大,比原来提高了三到四倍。”
如今,像“大蒜换奶牛”这样的好主意越来越多了,这中间既有政府的扶持推动,也少不了来自群众的创新探索。在乃东县泽当镇,记者见到了34岁的藏族女青年益西卓嘎,她是山南地区最大的养鸡专业户。她曾和丈夫到中国中部湖北省学习养鸡,2003年起步做养殖业时,政府提供了免费的鸡苗和土地。几年奋斗后,2008年她的纯收入达到100万元人民币。
为实现规模经营,并带动更多的乡亲致富,益西卓嘎和当地10个养鸡大户联合成立了禽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她作为最大的股东,利用自己的渠道,统一购入种苗和饲料,以优惠的价格转给合作社成员,并帮助他们解决销售难题。去年,益西卓嘎盖了新鸡舍,县农牧局用土地和资金入股,这种合作模式让她对未来充满了信心。益西卓嘎激动地说:“我全地区带动了500多家散户搞养殖,08年总共销售了50、60万只都有吧。我想多带一些老百姓,我还经常去各村给他们讲课,都是自愿的,大家都富起来,都高兴嘛!”
虽然目前西藏的特色农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规模还不够大,基地数量也有限,但在乃东县农牧局产业办主任罗宏鹏眼中,未来的发展蓝图已经相当清晰。他表示,本身因为西藏气候的特殊性,生产出的农产品非常绿色,无公害,品质非常优良,深受内地消费者的喜爱。我们现在所做的是扩大基地、增加数量、扩大规模。当形成一定的规模以后,我们再搞产品的出路问题,就非常方便。
根据介绍,国家一直在加大对西藏农牧业发展的科技支持力度,今年将安排数亿元人民币资金,并新增1000多名科技人员下乡进行生产指导,科技助力,将会让西藏特色农牧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