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绿瘦黄肥的草原已被厚厚的野草覆盖,昔日流沙遍地的荒漠长满了郁郁葱葱的沙柳、花棒等沙生灌木……这是记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部分乡村看到的新景象。当地干部和群众说,这主要是实施禁牧封育保护生态的结果。
宁夏是中国十大牧区之一,拥有3665万亩天然草原,占国土面积的47.2%。但2001年国土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当时宁夏九成以上的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其中沙化面积约为25%。此间生态专家指出,超载过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直接祸首。
为尽快遏制草原继续恶化的局面,2003年5月1日,宁夏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境禁牧封育,全区长期依赖天然草原放牧的近300万只羊全部下山。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近年宁夏还实施了退牧还草等重大草原生态建设工程,累计投入7.3亿元,补播改良退化草原393万亩,累计防治草原鼠虫害3000万亩。
据宁夏农牧厅最新分类监测结果显示,目前全区已有2800万亩天然草原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天然草原整体植被覆盖度比禁牧前提高30%以上,单位面积产草量提高了一倍多;近百万亩流动或半流动沙丘变成了固定沙丘,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禁牧封育的生态效果显而易见,但关闭了通往天然草场的“大门”,牧民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如何解决?宁夏的实践经验是:“牧羊人”变“养羊人”。
禁牧6年间,宁夏大力推广舍饲圈养和园区化集约养殖技术,全区羊只饲养量不减反增,去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的1100万只,比禁牧前增加25%;牧民人均畜牧业收入达到847元,比禁牧前增加了261元。
“放牧养羊不仅破坏生态,经济效益也不高。”盐池县冯记沟乡黎明村牧民侯艳巧说,禁牧前,她家每年养着四五十只羊,年收入也就四五千元;现在舍饲圈养,养羊近200只,年收入可达3万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