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羊在庭院里游憩。
广西新闻网记者 甘宁 通讯员 毕朝斌
少用药、低污染的生态养殖模式,是时下养殖业的新趋势。但让普通养殖户犹豫的是:生态养殖是否就意味着技术难、成本高、周期长呢?在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近日召开的全区秋冬季助农增收大行动短平快养殖项目经验交流会上,这些问题得到了解答:生态养殖入门的“门槛”并不高,普通农户也能利用生态养殖实现“短平快”增收。
黑山羊住上“小别墅”
小成本庭院经济收益快
10月27日,记者跟随全区各地的养殖业代表来到隆安县南圩镇光明村的养殖户林大崇家“取经”。刚进院门,就听见两层小楼上传来“哒哒哒”的脚步声,从楼梯跑下来的不是主人,而是一群膘肥体壮的黑山羊,粗略数一数,楼上的山羊竟有上百只。“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小洋(羊)楼’啊!”一名代表惊叹说。
这个100多平方米的小院被一道篱笆分成两边:一边是林家4口人自住的砖楼,门前种着果树花草;另一边则是两栋干栏式的两层木楼,山羊都住在楼上,楼前空地上还有假山、水池供山羊游憩。
林大崇说,过去当地养山羊都是放到山上养,长膘慢,还刨草根破坏植被,所谓“一家养羊,十家骂娘”。他最初在庭院里圈养山羊时,还有人质疑说,“地气那么潮,羊肯定要得病”。于是林大崇为山羊建起了木楼,这样既解决了防潮问题,也符合山羊爬高的习性。
林大崇的羊肥得快,大家问他喂什么,他指着一捆芭蕉叶、甘蔗叶、玉米秆说:“全是废物利用。”秘诀是“切碎揉搓后再喂,羊容易消化”。他用这些随手可得的青饲料拌上玉米粉、木薯渣喂羊,8个月就能出栏。一头羊成本200元,售价800元,净赚600元。
林大崇给记者算起了他的养羊账:2007年8月买了34只羊,盖了木楼,花了3.5万元。到今年他共卖了45只羊,净赚2.6万元;卖羊粪给别人做生物肥,收入9000元,目前已经收回了3.5万元的本钱。他还把存栏的羊扩充到123只,总价值达7万元以上。“羊粪也是金蛋啊,如果放养就全掉到山里了”。
林大崇总结了他的“养羊经”:一是要选用波尔羊等良种和本地羊杂交;二是要善用资源、集约养殖。他购置了搅拌机、切草机来减轻劳动强度。他家养羊只需要夫妇两人的劳力就够了,平时还有空闲去县城做泥水工。
低产鱼塘变成“聚宝斗”
生态养殖提高产量质量
陆老板在隆安那桐镇上邓村包了100亩老塘养鱼,原本这些老塘淤泥深厚,只能养些野鲮,养别的鱼种总是生病,赚不了什么钱。今年陆老板听从水产专家的建议,投资18万元对老塘进行了“生态改造”。
改造的第一步是把池塘从1~2米挖深到3米以上,设进出水口,水质立即变得清新。陆老板投放的罗非鱼、鲢鳙、草鱼等不仅没再生病,产量还翻了一倍。罗非鱼全部卖给百洋加工厂做出口鱼片,减少单独出售的风险。
第二步是塘埂种蕉、套养3000羽肉鸭。因为金融危机有可能给鱼价带来下滑风险,水产专家建议陆老板种蕉养鸭创收。香蕉可用塘泥施肥,减少养殖成本,而且还能美化环境,争取成为环境优美的出口养殖基地。
陆老板告诉记者,改造后到明年5月,预计罗非鱼可收获7.5万公斤,收入60万元。仅养鱼一项就可能收回池塘改造的投资。
在西乡塘区石埠奶场附近包鱼塘的苏老板也采取了“生态塘改”。他把旧的鱼塘全部挖深成下窄上宽的斗状,然后抽取地下水来养鱼。记者看到,他的鱼塘清波粼粼,完全没有旧鱼塘的腐臭气味。塘里养的都是名贵品种:花鱼、黄骨鱼、芝麻剑……
“我的鱼塘养很多品种都能适应,没有病、不用药、产量高。”苏老板透露了一个小秘诀:他用生物技术进行了塘底改良——投放一些有益菌种,就能保持水体的清洁。现在他仗着技术撑腰,还在内陆养起了南美白对虾,8月投苗,来年春季就能上市,一亩塘能赚一万多元。
苏老板说,搞生态改良并不难,只要你愿意去找,现在有很多生物技术公司、水产技术站都能给你提供技术支持。
合作社告别“单打独斗”
新型组织降低投资风险
如果小本经营,没有那么多资金改良养殖方式怎么办?水产专家建议,几个养殖户可以联手组建专业合作社,合股来搞生态改良。比如塘改,每人才零星几亩塘,单打独斗不成气候,但联合起来就可以开发连片池塘,做成养殖基地。
隆安南圩镇的养牛农户就组建了一个专业合作社,共有社员224人。当地有一个肉牛龙头企业,与其他地方的“公司+农户”养殖方式不同,这里是“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成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纽带。
合作社主要由养牛大户组成,都是本乡本土,由他们来组织技术培训、肉牛销售等事宜,比公司出面要更让农户信服,也更加方便。记者在该合作社看到,当地农户都来到养牛基地学技术、买小牛。该社的社员带动了1000多个农户养牛,新增肉牛出栏近6000头。
“社员合资搞养殖场,提供小牛给农户,养大后再还给公司。”一名社员介绍说,这个养殖场每年收购秸秆1500吨,支付15万元,还聘请临时工,每年支付工资10万元。有了这个本地“超级大户”的带动,农民养殖的积极性比较容易调动。此外,合作社还有实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能拓销路、更快感知市场风险,以后壮大了还能搞品牌,“抱团”维护养殖户权益,等于是一村一地养殖的“旗舰”。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广西各地,这种专业合作社、养殖协会已经渐渐兴起,在这些“舵手”的引领下,农村养殖将慢慢从各家散养向集约养殖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