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杨明 吴昊晖)“水禽旱养技术将是未来水禽养殖工艺的发展方向”,2010年1月6日—8日,在广东清远举行的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度工作总结会上,该体系首席专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侯水生指出,日益成熟的水禽旱养技术有助于解决水禽养殖带来的水源环境污染问题;有助于水禽产业升级,提高饲料报酬促进水禽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据了解,我国是世界第一水禽生产大国,目前,我国鸭、鹅存栏量、屠宰量、鸭鹅肉产量、鸭鹅蛋产量等均居世界首位。但我国水禽饲养设施水平比较落后,在我国,水禽饲养都是采用水域放牧或池塘半放养的方式,设施简陋。随着规模养殖的不断发展,这种饲养方式会引起水禽对水域的生物压力较大而成为污染;而同时,近年来水域受多种污染源污染水质下降严重,以及水域资源的减少、水域禁限养区的设定、家禽疫病风险增大,水禽养殖的发展区域已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水禽养殖的水域条件已成为不少地方发展水禽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传统的饲养方式不仅会造成水禽粪便对水源的污染,产生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问题;也会造成一些传染病病毒的传播,危害人及畜禽的生活环境。同时不良的饲养环境又对放养其中水禽的健康产生危害,使水禽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也无法保障水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而‘水禽旱养’便于疫病防控,土地利用效率高,水源污染能得到有效控制等。”侯水生介绍,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自2008年11月成立以来,2009年度中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深入研究水禽旱养技术,针对不同的品种,确定了肉鸭网上养殖技术、蛋鸭笼养技术、肉鹅旱养技术等水禽旱养技术方案。通过对不同品种,不同地区,多次实验证明,该技术不但能显著降低水禽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用药成本,提高饲料报酬和产蛋、产肉等生产性能,而且能降低水禽养殖对水域的依赖程度,破解目前因水质下降、水域资源减少、水域禁限养等因素对水禽养殖业发展的制约。“但针对不同区域和品种,旱养技术也有所不同,结合实际情况使技术更加细致化”侯水生提醒广大养殖户。 在炎热的南方,水禽对水的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难免会出现热应激,同时会出现羽毛板结的情况,影响水禽买相。“可以考虑旱养结合喷淋的饲养方式——“旱养喷淋技术”,通过水的间歇喷淋,能满足水禽对水的生理需要,弥补旱养的不足。”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林映才建议。 不过,记者在广东水禽产区之一阳江市了解到,养殖户对水禽旱养技术不是很了解,对该技术持观望态度。 广东天农食品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在广东的唯一综合试验站,早在2004就从事肉鸭网上养殖技术研究,目前,该技术日益成熟并在清远等地大力推广旱养肉鸭养殖技术,对清远市水禽产业化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该公司计划未来向全省推广该技术。 总结会上,来自全国各地水禽体系内的15位岗位科学家,和14个综合试验站站长还就围绕2009年度开展的遗传改良与繁育、营养与养殖、疾病综合控制、环境控制和技术推广等多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四年该体系将重点从品种、饲养、饲料、疾病、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及科技示范工作,涉及水禽养殖、肉类深加工、产品质量标准和质量控制的一系列产业标准也将全部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