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的大力支持下,灵川县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条件,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推行种草围栏圈养模式,大力发展山羊产业,有效地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到目前为止,该县有山羊圈养示范户271户,圈养山羊1.4万只,户均51.6只,占全县存栏量的70%,种草面积达到1.12万亩,建有青贮池269m3,全县养羊业产值达1800万元,养殖户人均养羊业收入达到10000元。经济效益明显提高。过去“一家养羊,十家骂娘”的状况已不复存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日益凸显。其主要做法是:
一、积极推行舍饲圈养发展模式,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该县于90年代末期成立了灵川县草食动物办公室,开始探索适合该县山羊养殖发展新模式舍饲圈养,引导养殖户减少放牧,适当种植牧草以解决饲草问题。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于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在该县实施《农区规模舍饲圈养山羊示范项目》,对按要求实行舍饲圈养的山羊养殖户在资金上给予一定扶持,县财政也拿出一定资金对养殖户进行奖励,从政策上引导养殖户转变养殖方式,推行舍饲圈养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山羊放养破坏生态环境、养殖效益低这一问题。
二、加大品种改良力度,提高养羊业经济效益。该县原有养殖品种以本地山羊为主,体型小,生长速度慢,产肉率不高。为改变这一现状,该县首先从种公羊入手,从外地引进南江黄羊、简阳大耳羊、波尔山羊等良种公羊与本地母山羊进行杂交,从而提高肉羊的生长速度和个体重量。其次,组织引导有一定经济和技术实力的养殖户引进南江黄羊等良种母羊进行繁殖饲养,从整体上提高羊群的品质和生长速度,达到提高养羊业效益的目的。
原来养殖的本地山羊,生长速度慢,饲养一年只有40多斤,出栏率低,经济效益不高。引进良种公羊进行杂交后,饲养半年就可达到原来一年的体重,实现了生长速度快,出栏早的目标,让农户尝到了品种改良的甜头。灵川镇民治村木匠户俸有发,2006年投资7000元进行杂交饲养,当年就获利7000多元,达到每年翻一翻的水平。高的回报让他信心倍增,不断扩大规模,原来存栏18只种羊,现在已发展到存栏110只。去年俸有发出售种羊60只,收入达5万元以上。大圩镇高桥村委的龙玉昔,他的羊场从养9只羊开始起步,现存栏120只,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2009年他在原来的基础上,新增投资15万元新建羊舍200平方米,引进新品种100只,养殖规模不断扩大。
三、推广养羊配套技术,促进养羊业发展。推行山羊舍饲圈养发展模式,技术是关键,通过多年的实践,该县技术人员探索出整套舍饲圈养技术,包括人工种草、品种选育、饲草青贮氨化、疫病综合防治等一系列技术。一是引导养殖户种植桂牧一号等优质牧草,冬天则利用冬闲田种植黑麦草,解决养羊草料问题;二是做好饲草及农副产品的青贮氨化工作,解决冬天饲草不足问题;三是大力推行疫病综合防治技术,规范免疫程序和消毒制度,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常见疫病的免疫工作及消毒灭源工作,提高成活率;四是提倡补充精料和推广使用牛羊专用舔砖,从而达到平衡山羊饲料日粮养分,弥补山羊精料不足和矿物质、微量元素摄入不足的问题,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生长发育和提高机体抗病力。
四、依托行业协会,推动山羊业产业化发展。为进一步推动该县山羊养殖业的产业化进程,2003年成立了灵川县羊业协会,通过协会的带动,将产、供、销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使协会成为各个养殖户经验、技术和产品交流的平台,为会员提供养殖技术、管理、兽药、市场信息、经营销售等服务。同时,通过羊业协会打造灵川品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效地推动了全县山羊业的产业化进程。
五、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巩固山羊舍饲圈养项目成果。为进一步巩固山羊舍饲圈养示范项目效果,在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的支持下,该县2009年继续实施《农区规模舍饲圈养山羊示范项目》,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栏舍、青贮池、切草机械等基础设施,巩固提高山羊舍饲圈养示范效果。同时,积极探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加快山羊舍饲圈养推广步伐,巩固山羊舍饲圈养项目成果。
(刘华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