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底,北京传来的一则喜讯,让桂平市金田镇禾益村群众喜笑颜开:经评审,广西桂平黄沙鳖获国家农业部颁发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今年1月刚被自治区批准命名为“广西黄沙鳖村”的禾益村,可谓双喜临门,有何过人之处?近日,笔者前去探个究竟。
踏足“鳖村”,先访“鳖王”——禾益村村民吴矗华。去年,他养殖黄沙鳖获利达220多万元,是村里最早的养殖户之一。在吴矗华的小区庭院式养殖场,只见数米高的红砖围墙内,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排排鳖池,好一个大型养殖基地。
吴矗华告诉笔者,从1990年开始,他利用自家的0.3亩屋边地,刨坑建池养鳖。经过不断摸索、研究,掌握了一套生态养鳖的好方法。到了1996年,就靠这三分地鳖池,他赚了十多万元,消息轰动全村。
禾益村党支部书记李肖雄介绍,吴矗华的成功,带动了村里养鳖规模不断扩大,品牌越打越响。去年,全村已有612户利用庭院闲置空间养鳖,户均收入11.26万元。今年,在龟鳖市场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全村养殖户仍增加到647户。“庭院养殖不但生产生活在一起,省去很多外出打工的不便,挣钱顾家两不误,所以村民都乐于接受。”
桂平市畜牧水产兽医局局长林斌告诉笔者,近几年来,该市里因势利导,通过技术培训、入户指导和核心户辐射带动,使新技术快速推广应用,促使黄沙鳖养殖由池塘粗放、混养等落后方式,向资源节约、生产方便、管理科学的庭院渔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市黄沙鳖养殖增产、农民增收。
“真是房前屋后有‘黄金’啊!”笔者慨叹,但同时也关注:养殖如此分散,规模难免受限,怎么解决?
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鼓励养鳖大户做大做强产业,更好地发挥示范作用,从2003年起,桂平市政府在金田镇划定了一块区域,作为小区式黄沙鳖生态养殖示范基地,养殖户可根据需要,进入小区承包土地,修建鳖池和住房,进入小区的农户可获政府资金支持。
养殖小区的设置,打破了黄沙鳖发展的瓶颈,规模迅速扩大。当年,当地政府抓住时机,顺势成立了桂平市金田黄沙鳖养殖协会,使协会成为基地的核心,带动农户近1000人参与养殖。
协会+基地+农户的养殖模式,为黄沙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桂平全市黄沙鳖庭院养殖面积9310亩,产量4520吨,产值6.28亿元,养鳖农户人均养殖收入6.19万元,黄沙鳖养殖已成为该市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