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银川7月29日电(记者马俊、任玮)有“中国滩羊之乡”之称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自2002年起实施封山禁牧,改为舍饲后滩羊饲养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从当年的84万只增长到现在的200万只,草原植被覆盖度提高到76%,实现了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封山禁牧之前盐池县的滩羊都是通过放牧的方式饲养,饲养方式落后,养羊农户的收益不高,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盐池县有83%的土地沙化,“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当地生态环境的真实写照。“放牧的时候一户人均养几只羊,每只羊养一年也就能收益五六十元。”盐池县花马池镇芨芨沟村的养羊大户史俊说。
生态建设是西部大开发重要措施,2000年盐池县就提出建设“宁夏的生态大县”,开展退耕还草试点,通过两三年的实践,探索出一条“种草养羊”的道路。2002年,盐池县在宁夏率先实施封山禁牧,当年滩羊饲养量84万只,存栏43万只,畜牧业产值1.21亿元。经过7年的饲养方式改革,2009年底,当地滩羊饲养量达到181万只,实现滩羊产值3.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9%,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来源于养羊。“封山禁牧后,我们都是舍饲圈养,人均养羊几百只,一年的收入保守来讲有三四万元,顶一个处级干部的年收入没问题。”史俊说。
据盐池县副县长王学增介绍,盐池县的草原产草量从每亩14公斤增长到每亩48公斤,草原植被覆盖度从35%提高到76%。截至2009年底,草原围栏达到488.4万亩,补播改良退化草场达到110.7万亩,人工草地留床面积达到48.16万亩。“以前的盐池一年到头都在刮风,现在风少了,风小了,来盐池的人明显感觉到环境变好了。”王学增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