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学近期传出一系列关于兔子的好消息:去年12月12日,3只世界首批显微受精转基因兔在西大诞生,接着又连续诞生了4只;今年1月14日,两只转基因克隆兔也相继诞生,近日它们通过了转基因成分鉴定。记者 唐辉吉摄
广西新闻网记者 陆月玲
兔年的大幕刚刚开启,广西大学便传出了一系列关于兔子的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去年12月12日,3只世界首批显微受精转基因兔在西大诞生,接着又连续诞生了4只;2011年1月14日有两只转基因克隆兔也相继诞生。近日它们通过了转基因成分鉴定。这是广西大学继转基因克隆水牛成功之后,转基因技术在兔子身上的新突破。
转基因兔与众不同
转基因兔的研究是由广西大学动科院院长石德顺研究员领导的动物种质资源创新团队完成的。两年前团队研究骨干博士生导师陆凤花研究员,主持承担了国家863项目“转基因兔新品种培育课题”。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团队攻克了显微受精制备转基因兔外源基因整合率低和转基因克隆胚胎移植妊娠率低等一系列技术难题,逐步建成了完善的转基因兔的技术体系。
据陆凤花介绍,去年11月,课题组将fat-1基因与一只公兔的冻融精子在体外结合,再通过体外显微受精方式将携带有fat-1基因的精子注入到兔的卵母细胞中从而获得转基因胚胎,然后移植到代孕母兔输卵管内。不久,母兔成功怀孕。为了迎接这几个小生命的到来,博士生张顺等一批工作人员对母兔精心呵护,临产期间日夜值班轮流看护等待,以免出现意外。
经过一个月的妊娠期,12月12日凌晨5时,3只可爱的转基因小白兔诞生了,几日后,另一只代孕母兔又产下4只。课题主要完成人之一韦英明研究员介绍,这7只转基因小兔一出生便与众不同。普通的仔兔体重为50克左右,而这7只小兔平均体重为65克,个子也高出一截。兔子出生后健康状况良好。
转基因兔肩负保健使命
近日,课题组对其中的5只兔子从尾巴或耳朵取了一些组织,进行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基因表达产物的检测工作,结果显示4只为转基因兔,它们体内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普通兔子提高了约3倍。此项研究成果为培育肉质改善的转基因兔新品种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据课题组成员刘庆友博士介绍,多不饱和脂肪酸ω-3已经被证实在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关节炎、癌症等多种疾病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哺乳动物及人类自身都不会合成这种基因,必须从食物来源获取,但在自然界含量很少。
科学家研究发现,fat-1基因能将人体内丰富的多不饱和脂肪酸ω-6转化为ω-3。广西大学此次诞生的转基因兔出生便带有fat-1基因,经过这些基因“加工”,转基因兔体内的ω-3比普通兔子提高了约3倍。这些兔肉已经具备了保健功能。
转基因克隆兔获得突破
2月24日上午,记者在广西大学动物繁殖研究所实验基地,见到了这7只浑身雪白的小兔。第一次面对陌生人和照相机镜头,它们非常差涩,头拼命地往笼里钻,连平日爱吃的青草也不能诱惑它们转过头来。直到把它们抱到户外,才配合地面向镜头,但大多懒洋洋地,闭着眼、耷拉着耳朵。只有一只小兔表现活跃,竖起耳朵,摆着各种Pose抢镜头。它们可爱的模样让科研人员和记者忍俊不禁。
和它们一起隆重登场的便是2011年1月14日出生的两只转GFP基因克隆兔。陆凤花告诉记者,与去年出生的转基因克隆水牛一样,这两只小兔身上携带的是荧光标记基因,在紫外线灯下全身发出绿色荧光。这两只小兔的出生为进行功能基因的转基因操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目前,该课题组体细胞克隆转fat-1基因兔的研究也获得了本质上的突破,已经获得了稳定整合fat-1基因的阳性细胞株,通过核移植技术得到了高质量的表达fat-1基因的转基因克隆胚胎,准备进入胚胎移植阶段。
转基因兔的研究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将成为兔新品种培育的一种新手段。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可以对物种进行基因定向改造,使其某些优良的经济特性趋向人类需要的目标。
此外,该课题利用家兔妊娠期短、繁殖速度快的优势,将有望很快建立和完善一批动物转基因新技术,这些技术将可为我国重大专项“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提供借鉴和奠定技术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