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北京市商委、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在北京广西大厦举办广西水产畜牧品牌产品推介会。
近年来,广西的农业也得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10亿元,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占GDP的17.6%。尤其是水产畜牧业,第一产业产值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超过1000亿元,2010年达到1120.9亿元,占大农业产值的41.3%;农民家庭经营中通过水产畜牧业获得的人均现金收入为1063.36元,占第一产业人均现金收入的40%。目前,生猪、家禽、水牛、对虾、罗非鱼、龟鳖等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水牛和奶水牛存栏量均排全国第1位,黄羽肉鸡饲养量和对虾产量均排全国第2位,罗非鱼产量排全国第3位,禽肉产量和家禽出栏量均排全国第4位,肉类总产量、水产品产量、龟鳖产量、猪肉产量、生猪出栏量均排全国第8位;人均养猪超过1头、家禽20只;人均肉类占有量76公斤、水产品占有量54公斤。
这次推介会重点推介的“9+1”产品,即水产畜牧业“三黑”、“三黄”、“三宝”产品和一系列名特优产品。“三黑”是指黑猪、黑山羊、乌鸡,“三黄”是指三黄鸡、黄牛、黄沙鳖,“三宝”是指水牛奶、大蚝、官峒鱼,一系列名特优产品是指罗非鱼、禾花鱼、肉兔、鹅肥肝、海水珍珠、对虾等产品。这些产品,反映了广西养殖业“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新成果,也体现了水产畜牧业发展的新水平。
走进绿色生态八桂
探寻广西水产畜牧业的“非常9+1”
依托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近年来广西特色水产畜牧业发展日新月异,逐渐成长为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产值逾千亿元的支柱性产业。“十一五”期间,秉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总体思路,广西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特色水产畜牧业,建设了一大批无公害、绿色和有机水产畜牧产品基地,进一步巩固了水产畜牧业在广西农业农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广西全面启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示范创建活动和水产健康养殖,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特色养殖在八桂大地渐成燎原之势,“三黑”、“三黄”、“三宝”以及一系列名特优新产品形成独具广西特色的“9+1”特色养殖业品牌,开始呈现出独有特色。
“三黑”之黑山羊:
在广西的喀斯特石山地区,一种生长在石山之上、浑身毛色乌黑的山羊近年来倍受消费者青睐,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及港澳台地区享有很高声誉,这就是马山黑山羊。
据马山县志记载:“县中东北各乡,多系石山,石液性碱,羊出入舔之能少瘟疫,其地宜于养羊。所在山野百十成群。”吃着山上的天然乔灌草类植物,喝着清洁甘甜的泉水长大的马山黑山羊具有独特之处,其全身黑毛,生长发育快,板肉厚满,皮毛质软细小,瘦肉率高,肉质鲜嫩,香甜可口,营养价值还特别高。1992年,广西中医药研究所专家指出马山黑山羊含有28种药用方向,并测定出马山黑山羊的羊胎素等主要药物成份的含量均高于其他的山羊品种。
2003年, “马山黑山羊”获准使用“中国原产地标志”; 2003年向中国品牌保护活动组委会申报并获得“中国黑山羊之乡——马山县”称号。
除了马山黑山羊品牌,广西还有隆林山羊、都安山羊共三大品种。(出字幕)截至目前,广西黑山羊存栏量为85万只,年出栏65万只,产值达到1.8亿元。
“三黑”之黑乌鸡:
东兰乌鸡是东兰县及其周边地区农村群众在自繁自养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个地方品种,具有200多年的历史,因其毛、皮、骨三者均为黑色,在当地俗名叫“三乌鸡”。
东兰乌鸡不仅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还具有健身养颜、培补气血之功效,对产后血少、腰酸、腹痛、脾胃虚弱、饮食不振等均有独特疗效。而近年来乌鸡亦成为治疗肝炎以及各种慢性虚弱疾病扶正固本之佳品,比如备受百姓欢迎的“乌鸡白凤丸”、“乌鸡精口服液”等,足见其珍贵药用价值。
据分析显示,乌鸡的鲜肉中含有1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总量,母鸡肉达近20%,公鸡肉超过20%。此外,还含有丰富的钙、锌、铁等微量元素和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12、维生素C及维生素E族,其含量均略高于普通肉鸡。
经过多年的发展,如今东兰县已建成一个上万羽规模的乌鸡原种繁育场,全县乌鸡饲养量达100多万只,出栏50多万只,年产乌鸡蛋50多吨,年产值在2000多万元以上。2001年8月,中国特产之乡筹委会授予东兰县为“中国三乌鸡之乡”,2003年8月被评为广西优质品牌鸡,2006年12月被授予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12月东兰乌鸡与凌云乌鸡归并成为广西乌鸡,列入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
“三黑”之黑猪:
生猪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主要的肉制品之一,壮乡黑猪通过改良繁育形成了地方特色黑猪品种,其带皮的肥肉肥而不腻,实属肉中极品,尤其适合中国人的体质和营养需求。
为了进一步保障“壮乡黑猪”安全和品质,广西着力发展本地猪种,开创一条独具特色的生猪产业发展之路。一方面,挑选耐粗饲、肉质优,有良好的抗病力的猪种;另一方面,加紧推广果园猪、蔗园猪、桑园猪、林下猪等健康养猪方式,把玉米秆、木薯渣等农副产品进行生物发酵,成为喂猪的“绿色食品”,提升“壮乡黑猪”的品质。目前,广西已培育出具有抗病强、生长快等特点的杜陆黑猪品种,成功打造了德保猪、隆林猪、环江香猪等知名品牌,全区黑猪饲养量超过200万头,“壮乡黑猪”成为了广西特色品牌。此外,广西还大力推广标准化规模养殖,加快推动建立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质量追溯等监管制度,走一条“龙头企业创牌、养殖农户贴牌”的现代生猪养殖路子。
“三黄”之黄羽肉鸡:
俗话说,“无鸡不成宴”, 鸡肉富有营养,有滋补养身的作用,中国人历来把鸡视为健康佳品。
与传统养殖场占地圈养不同,广西的黄羽肉鸡完全被放养在山野丛林中,其肉质更为鲜嫩、健康,所产鸡蛋也更“土”更有营养。据统计,目前广西通过无公害产品产地认定的黄羽肉鸡生产基地共有65个,获全国统一标志无公害产品认证27项,广西黄羽肉鸡企业获首届中国名牌农产品3项、广西名牌产品7项、广西优质产品8项。
目前黄羽肉鸡产业已成为广西水产畜牧的支柱产业,每年带动农民增收150亿元。其中,玉林市参皇养殖有限公司、广西凤翔集团公司等两家黄羽肉鸡企业被评为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广西凉亭集团的“凉亭三黄鸡”获得农业部有机农产品认证。
据统计,2010年,广西黄羽肉鸡出栏5.7亿羽,同比增长7.5%,占肉鸡出栏总数90%,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
“三黄”之黄沙鳖:
近年来,在各类鳖产品中,广西黄沙鳖价格坚挺,每公斤售价160元至260元之间,是不少其他鳖种价格的好几倍,创造了鳖价的一大神话。
目前全区黄沙鳖养殖农户有5万多户,养殖面积近万亩,养殖总产量达到1.4万吨,产值约30亿元。其中,桂平市黄沙鳖年产值达6亿多元,成为广西黄沙鳖的最大产区,养殖户年均收入超百万元,黄沙鳖也被当地人誉为致富的“试金石”。
广西黄沙鳖坚持以庭院仿生态养殖为主,所投喂的天然饵料占总饲料比例的80%以上。此外,还要直接投喂鲜活的福寿螺或活泥鳅,以锻炼黄沙鳖的野性,使得黄沙鳖的肉质更好。据研究,广西黄沙鳖含肉率高达50-55%,高于其它鳖种黄沙鳖。在民间,一直有食用黄沙鳖有助于美容养颜的说法。经过国家农业部评审,去年广西桂平市黄沙鳖已获得农业部颁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三黄”之黄牛:
所谓“山间百草养好牛”,丰富的土地、草场和秸秆资源使环江具有了发展养牛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志》里就有记载:“养牛种姜,本小利大。”在环江,养牛有500多年历史。达到育肥标准的黄牛,肉质细嫩而凝重,其肌肉和脂肪之间呈大理石状,肥瘦相间,肉味鲜美,多吃不腻。据河池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对环江肉干肉质营养成份化验分析,蛋白含量达52.3%;低脂肪7.8%,多种氨基酸含量高,并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
同时,在南丹、隆林、西林等地,也培育出了隆林黄牛、南丹黄牛、涠洲黄牛等多个品种,深受当地老百姓的青睐。截至目前,全区存栏黄牛达到320万头,年出栏黄牛约为80万头。
“三宝”之大蚝:
大蚝,学名牡蛎,是一种浅海滩涂养殖的重要经济贝类,其蚝肉味鲜美,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具有滋补、药用功效。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冷冻品、熟品、罐头和蚝油。
广西北部湾水质优良,饵料丰富,是适宜大蚝繁育生长的“天然牧场”。近年来,钦州市钦南区委、区政府把开发大蚝这一绿色产品作为一项增加农民收入、渔民转产转业的重点安置项目进行重点扶持。更难能可贵的是,钦南区精心呵护大蚝生长的海域生态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实现了大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统计,目前广西牡蛎养殖面积24万亩,年产量40万吨,年产值26亿元。其中,养殖大区钦州钦南区大蚝养殖面积13.7万亩,年产壳蚝15.2万吨,产值3.8亿元。大蚝养殖真正成为了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
“三宝”之奶水牛:
权威检测显示,与北方普通奶牛相比,水牛奶营养丰富,1公斤水牛奶相当于1.5-1.8公斤普通牛奶。
广西水牛研究所数十年研究表明,南方水牛抗病力强、容易饲养,使用年限长。经过长期的培育,目前广西的优良杂交奶水牛每头年产奶量达2200公斤,大大高于北方黑白花奶牛的产奶量。灵山县作为广西目前最大的奶水牛养殖基地,被誉为“中国奶水牛之乡”。
目前广西水牛存栏量排名全国第1位。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全区奶牛存栏68933头,奶产量达63221吨;奶水牛存栏为51832头,水牛奶22629吨同比增长2.71%。2010年全区共有私营或民营乳品加工企业24个,年实际加工水牛奶约3.5万吨,部分产品和奶酪远销香港、北京、上海等地。
按照规划,到2020年广西奶水牛存栏数量将达到130万头,其中产奶母水牛将近100万头,广西成为“中国奶水牛之都”指日可待。
“三宝”之官峒鱼:
在广西南部的山区县——浦北县,山高林茂,沟渠纵横,水质甘甜。自古以来,当地山区农民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在房前屋后挖窝建池,在池旁沟边种上优质牧草,以纯天然的方式饲养质优味美的淡水鱼。
如今,绿色环保、低成本的小窝流水式养鱼已成为浦北渔业生产的主要特色,也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因发源于官峒镇,又以官峒镇最具规模,浦北县的流水养殖草鱼被统称为官峒鱼。2005年,浦北县官峒镇官垌鱼养殖协会注册了“官峒”鱼商标,同年协会生产基地获得了广西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10年4月“官垌草鱼”获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按照国家有关无公害养殖规范,当地职能部门加强跟踪监测,确保产品绿色健康,使官塘鱼成为了广西水产养殖业上一个响当当的品牌。目前官峒鱼养殖农户达17142户,养殖面积3900亩,年产量9000吨,产值2.16亿元,户均收入1.26万元。
“1”系列水产畜牧名特优新产品之肉兔、罗非鱼、南美白对虾、龟鳖
饲养肉兔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肉兔养殖业可谓“短平快”。在我国,由于南方温度高湿度大不适合肉兔生长,肉兔养殖一般集中在北方,然而南方又是肉兔的主要消费市场,"北兔南运"成为了困扰业界的一大难题。位于桂东山区的蒙山县充分利用当地水草丰美的自然条件,率先开始尝试“北兔南养”。经过连续的技术攻关,如今蒙山已成为广西最大的肉兔养殖基地,年产值超过1亿元。
据统计,目前全广西肉兔年产量已接近4500吨。随着肉兔养殖逐渐形成规模,兔肉深加工也打开了局面,从最初的兔肉腊肠、腊兔腿、五香腊兔、五香兔肉脯等腊味系列,发展到肉松系列、肉酱系列、新鲜和即食等10多个系列,肉兔加工产品在粤港澳市场上供不应求,广西形成了完整的肉兔养殖和深加工产业链。
除了肉兔,广西还有罗非鱼等一系列水产畜牧名优特新产品。广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非常适合热带性鱼类罗非鱼、广温广盐虾类南美白对虾的生长。2010年,广西罗非鱼养殖产量21.6万吨,产值达21亿元,加工出口原料鱼15万吨,出口创汇1.91亿美元,养殖量和出口量双双稳坐全国第3把交椅。
南美白对虾养殖面积28万亩、产量16.5万吨、产值36.4亿元,养殖面积及产量居全国第2位。
此外,广西还形成了以南宁、柳州、桂林等地为主的龟鳖产业养殖主产区,截至2010年,全区龟鳖养殖户有6万余户,养殖产量1.9万吨总产值45亿元,龟鳖养殖户户均收入7.5万元以上。
“十二五”时期,广西水产畜牧兽医局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生产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发展生态、健康、安全的养殖业,打造广西特色的养殖品牌,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放心水产品,为产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富民强桂”新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