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广西畜禽渔种业一步步从养殖业中脱颖而出,逐渐发展成为技术含量高、销售市场广、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不仅支撑着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自身也极具发展潜力。
“十一五”以来,广西水产畜禽养殖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国养殖大区,畜禽渔良种工程建设同步推进。目前全区持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畜种禽场发展到260多家。其中,自治区级原种猪场和重点种猪场15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两家,存栏外来纯种母猪两万多头,年提供种猪20万头;地方品种种猪场5家,存栏广西地方品种种猪3000多头,年提供陆川猪、香猪等广西地方优良纯种种猪3万多头;自治区级祖代种鸡场和重点种鸡场13家,存栏种鸡300多万套,年提供种苗3亿多只。全区持有《种苗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水产良种场共16家,其中1家水产育种中心、5家国家级罗非鱼良种场,10个罗非鱼越冬基地,年产罗非鱼苗种能力3亿尾左右。自治区级龟鳖良种场已有6家,年供种能力33万只。对虾良种场有两家,其中1家为国家级对虾遗传育种中心,年产对虾苗种215亿尾。
畜禽渔良种工程的深入实施,不仅改变了广西优良纯种猪从区外引进的状况,优良种猪、黄羽鸡苗还外销到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一些种鸡企业还在四川、云南、山西等省建立了种鸡场。
我区在水牛胚胎克隆技术、家禽疫病控制技术和南方牧草品种选育等领域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广西多次成功克隆奶水牛,水牛胚胎移植进入中试生产阶段,黄牛胚胎移植、巴马香猪的克隆技术也取得了成功;奶水牛XY精子分离性别控制技术开始应用于规模化养殖,广西自主选育的桂牧一号牧草品种在区内外大规模应用于牛、羊、兔等草食动物养殖以及水产养殖中。对虾的基因组学研究、数量性状多基因聚合育种、种质保存与信息化、规模化繁育等遗传育种技术取得较大进展。“十一五”时期,全区水产畜牧兽医系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广西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共45项。
全区建立和完善了自治区、地市、县区到乡镇的四级水产畜牧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了国家级种公牛站、13个市级冻精液氮中转站和2300多个牛人工授精配种点,各县品种改良站普遍开展了生猪、水牛、黄牛的人工授精。
作为我国罗非鱼主产区之一,我区拥有国家级和省级两个层次的现代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研发团队,拥有国家级罗非鱼产业技术体系苗种繁育岗位科学家1名,省级罗非鱼产业创新团队首席专家1名、功能专家两名。我区已成为国家罗非鱼产业技术研究的科研前沿,加快了罗非鱼耐寒、耐盐、抗病、快长优良新品种的选育,初步建立起罗非鱼良种试验、示范及推广技术体系。
广西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丰富,是我国种质资源集中地之一。种猪方面,有全国八大地方品种之一的陆川猪,闻名遐迩的巴马香猪,以及环江香猪、东山猪、隆林猪、德保猪、桂中花猪等。家禽方面,有广西三黄鸡、霞烟鸡、南丹瑶鸡、广西麻鸡、广西乌鸡、龙胜凤鸡、峒中矮鸡、灵山彩凤鸡、靖西大麻鸭、广西小麻鸭、融水香鸭、龙胜翠鸭、东兰鸭、全州文桥鸭、右江鹅、合浦鹅等。草食动物方面,有隆林黄牛、南丹黄牛、涠洲黄牛、富钟水牛、西林水牛、隆林山羊、都安山羊、德保矮马等。此外,还有天峨六画山鸡、西林矮脚犬等特种动物。
我区水域广阔、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独特优越的自然环境孕育了三线闭壳龟、广西拟水龟、鹰嘴龟、山瑞鳖和黄沙鳖等极具地方特色的龟鳖品种,并对它们进行了有效保护和开发。(记者 谢彩文 黄启健 李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