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牛的现状和现实、过去和未来
■ 谢彩文 黄奇波
现状 “世界首例”何其多
在刚刚完成的《广西水牛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申报材料》上,记者看到一系列“世界首例”,都是这个中国惟一水牛科研机构在广西创造的。依新闻惯例按时间从近到远排列如下(为便于读者理解,在括号内附上简要的专家解释)——
世界首例亚种间克隆水牛
(水牛依发源地分河流型和沼泽型两个亚种,用这两个亚种水牛细胞克隆出来的“亚种间”水牛,集合了沼泽型水牛抗病繁殖能力强、河流型水牛产奶产肉量高等优点。)
世界首例分离XY精子性别控制试管水牛
(在试管就可以决定要“公牛”还是要“母牛”)
世界最大的试管水牛群
(产下100多头全部成活,表明工厂化批量生产优质水牛的技术已经成熟。)
世界首例利用活体采卵—胚胎体外生产—胚胎移植技术由沼泽型水牛产下河流型纯种水牛
(河流型水牛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以印度、巴基斯坦为代表;沼泽型水牛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和南部,以中国水牛为代表。沼泽型水牛主要用于农业劳役,河流型水牛主要用于产奶产肉。这一技术意味着“中国耕牛”可以便捷地产下“印巴奶牛”。)
……
没有引录完的众多“世界首例”,清楚表明:就科研技术而言,广西水牛够“牛”了!
现实
广西水牛并“不牛”
然而,现实却是:广西水牛并“不牛”。
地球上的水牛几乎都在亚洲,按数量排名,印度第一,巴基斯坦第二,中国第三。
中国水牛总数2000多万头,其中广西400多万头,占全国1/5强,位居老大。
号称“老大”却不敢言“牛”,缘由在于:近年随着农业机械的推广,水牛传统的役用价值逐步降低,转向肉用经济上又不合算;改良为奶用,技术研发算起来已有半个世纪,而经济开发却不过是近几年的事,水牛奶业尚未形成规模,更谈不上产业。
过去
中国水牛不产奶
作为南方稻区主要的家畜和役畜,水牛在中国已有7000多年历史。
作为沼泽型水牛,与河流型水牛相比,中国水牛体形较小,产仔后奶水只够喂牛犊,没有多余的奶奉献给人类。所以,几千年来,中国人普遍只知道水牛是“耕牛”,不知道水牛也可以是“奶牛”。
1957年,中国政府从印度引进50头摩拉水牛(这是著名的河流型奶水牛),一半放在广西,一半放在广东。1974年,我国又从巴基斯坦引进50头尼里/拉菲水牛(这是另一著名品种的河流型奶水牛),一半放在广西,另一半放在湖北。
广西的科研人员利用这两大品系的水牛,与本地水牛不断进行杂交改良试验——
用印度摩拉公水牛与本地母水牛配种,第一代杂交得到的母水牛(简称“一代杂”),年产奶量由本地水牛的500公斤左右提高到1200公斤左右。
再用巴基斯坦尼里/拉菲公水牛与“一代杂”母水牛配种,得到的“二代杂”母水牛,年产奶量进一步提高到1800-2000公斤。
进而选择其他河流型良种公牛与“二代杂”母水牛配种,得到的“三代杂”母水牛,年产奶量再提高到2100-2200公斤,平均体重也由本地水牛450公斤左右上升到700公斤左右。至此,无论产奶量还是产肉量,“三代杂”都达到了印巴河流型水牛的水准。
问题在于:母水牛要两岁半后才能配种,然后“十月怀胎”,得到“三代杂”,需要10-12年,周期太长!
未来
广西水牛一定“牛”
本文开头罗列的那一系列“世界首例”,成功解决了迅速地大规模生产“三代杂”或河流型水牛的技术问题——可以工厂化生产试管胚胎,移植到广西数以百万计、中国数以千万计的本地母水牛体内!
在广西水牛研究所,记者看到,“水牛科技产业孵化中心”正在动工兴建,当今世界领先水平的水牛胚胎工厂化生产基地将在这里出现。
水牛奶口感好,营养丰富,其中乳脂肪、蛋白质和干物质的含量,分别是花奶牛的2倍、1.6倍和1.5倍,价钱更是普通牛奶的几倍。
目前,我国年人均奶消费量约20公斤,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5、亚洲平均水平的1/2;人口占全国近60%的南方,奶类产量仅占全国17%;广西发展水牛奶业,前景无可估量。
建立我国南方奶水牛产业带,已经列入国家奶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自治区政府也把发展水牛奶业列入广西“十一五”科技规划,明确把水牛奶业当作一个大的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抓;自治区水产畜牧兽医局专门制定了《广西水牛奶业跨越式发展规划》,到2015年,广西的奶水牛数量要从20万头增加到100万头,带来经济效益120亿元。
记者点评:只要勇于解放思想,善于抓住机遇,谋求科学发展,完全有理由相信:广西水牛在技术上还会创造出更多“世界首例”;在未来国际市场竞争中,一定会在若干方面夺取“世界最牛”的地位!